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 题:赶年集的新魅力
新华网记者高畅
春节临近,各地的集市热闹了起来。
特色小吃、鲜肉冻货、水果干果,还有香味扑鼻的年宵花、红彤彤的对联福字,火热的大集上,喜庆的氛围扑面而来。
如今,网购已经非常方便,手机支付便可坐等收货。集市有什么魅力?是什么吸引人们赶大集?
传统大集年味儿浓
记者走访发现,年关将近,不少乡村、城区活跃着各具特色的传统大集。集市上的摊位自成特色,一辆车、一张桌子、甚至在地上铺一块布,就成了一个摊位。在这里,东西便宜种类多,顾客可以全场随意选购;还可以砍价,享受购物的乐趣。
家住北京的包博伦是集市常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门头沟区西杨坨大集采购一番。“集上的东西比超市和网购便宜,有的水果按‘盆’卖。”包博伦说。
浙江杭州,拱墅区小河直街手工艺品摊主王女士说:“这几年城市居民来‘赶集’的多了不少。以前更多是周边的人或者偶尔路过的游客。”
集市的繁荣,不仅要有客流量,还要看成交额。山东济南的绣惠东关大集是当地知名大集之一。个体户郭文广常年在东关大集上售卖小张年糕。“临近年关是销售旺季,每次大集一天的销售额在15000元以上。”郭文广说。
在浙江绍兴的山阴城隍庙会,绍兴诸暨“西施小点”共富工坊负责人周垦说:“游客越来越多,元旦期间我们的西施团圆饼基本在晚上9点左右售罄,6天的销售额能达到10多万元。”
集市不仅让摊主们有了更多收入,也给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带来了利好。
绍兴市越城区仓桥直街路口的“寻宝记”绍兴菜馆,在庙会期间生意异常火爆。“庙会期间,店单日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营业额稳步增长。”寻宝记创始人张亮表示。
“首届山阴城隍庙会有超过35万人次参与,带动沿街商业消费增加5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将会吸引更多游客参与。”第二届山阴城隍庙会活动负责人黄夏峰说道。
“集市已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商业形态,演变为包含美食、文创、旅游的创新载体。一桌特色菜、一次农事体验、一场特色戏,都能吸引更多外地人打卡集市。”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毛学峰说。
看一场年俗表演
临近春节的集市上,传统的非遗元素随处可见。“一站式”置办年货的同时,看一场民俗表演,更能体验到年味儿。
逢年过节,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是当地欢腾庆祝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2025年1月15日(腊月十六)到2月12日(正月十五),揭阳、潮州、汕头三地的英歌队将进行数百场英歌舞表演。
在山阴城隍庙会上,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们在舞台上用精湛的演技和婉转的唱腔,将一个个越剧经典剧目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们或驻足欣赏,或拍手叫好,许多孩子更是被华丽的服饰和生动的表演所吸引。
庙会的另一侧,一条由百余条板凳串联而成的“板凳龙”穿街而过,鼓乐齐鸣,热闹非凡。“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板凳龙,特别新奇。”来自河南的李先生兴奋地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四级调研员范立平认为,非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非遗文化因素融入现代生活,既保持文化传承的特性,又具有服务当代社会的实际价值。抓住传统节日时间节点,把具有节日特色、传统技艺、文化记忆的非遗产品进行开发创意展陈,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寻找乡愁记忆
赶集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乡愁,也是人们体验原生态生活的场景。
早上不到九点,在北京通州区的台湖大集,不断有拉着购物小车的人赶往集市。北京市民任先生一家也早早地到了集上。
“以前姥爷经常蹬着三轮车带我到集上买柿饼,大了再来到集市,瞬间勾起了童年的记忆。”任先生说。
在任先生的记忆中,儿时的大集上摊位一个挨一个,错落有致,中间只留出一条窄窄的过道。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孩童的手上是玩具零食,大人的袋里装着柴米油盐。
冬日暖阳下的台湖大集,目之所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热气腾腾的小吃,摆满新鲜肉类蔬菜的摊位;耳畔听到此起彼伏的还价声,摊主卖力的吆喝声……烟火气在集市上更加具象化。
毛学峰对记者表示:“年轻人和城市消费群体倾向于在乡村大集上寻找儿时记忆。在他们眼里,乡村大集不止是购物空间,也是感受浓郁乡土气息、寄托乡愁的载体。”
如今,上哪儿赶集不再局限于打听和口口相传。在社交平台上,与“赶集”相关的话题有超千万“在看”,还有许多关于集市的精彩片段,网友们分享着自己的“赶集攻略”。河南的李先生就是通过短视频得知了山阴城隍庙会,“看短视频觉得这里好热闹,也很好奇,想体验体验南方的年味儿。”
社交媒体截图
浙江的周晓骁则是想找点过年的仪式感。“现在生活节奏变快,来一趟集市,节日氛围浓厚,从集体的欢腾中收获了满身能量。”(参与报道:汪菁璐、秦来玲、陈凯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