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Length: 276103 | pFad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9%93%AD%E4%BC%A0

劉銘傳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劉銘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刘铭传
劉銘傳
 大清第1任台灣巡撫
任期
1885年—1891年
前任首任
继任邵友濂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36-09-07)1836年9月7日
大清安徽合肥西乡
逝世1896年1月12日(1896歲—01—12)(59歲)
 大清安徽合肥
国籍 大清
学历私塾
经历
著作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省三室號盤亭,自号大潛山人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淮軍將領和首位臺湾巡撫

他是淮軍的領導者之一,並在中法戰爭中於臺灣率軍擊退法軍,又在隨後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

生平

[编辑]

早年經歷

[编辑]

1836年9月7日,劉銘傳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南分路乡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1],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父親劉惠[2],是鹽梟。他在15歲時也投入販運私鹽的行列。

1859年,劉銘傳(24歲)募集地方壯丁組成「名軍」對抗太平天國。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曾國藩指派,前往家鄉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曾國藩對這批新募淮勇極為重視,所有器械糧餉的供應悉仿湘軍,手訂營制,親到校場檢閱,命劉銘傳充任「銘字營」營官。他因無如湘軍對儒家傳統的束縛,加上鹽梟的冒險、開拓性格,所以能以積極接受西方的新觀念。「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幹將領皆為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里敢戰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和張樹聲的“樹字營”等淮軍一起,從安慶乘坐外國商船馳往上海駐防。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初次接戰,先後佔領杭頭和新場兩地,直迫南匯城下。此時,南匯太平軍守將吳建瀛和劉玉林發生動搖,通過當地團練頭目前來乞和。

因吳建瀛還有所猶豫,劉銘傳一面派部將前往劉玉林處聯絡勸降,一面與潘鼎新率部進逼城下,劉玉林乘機挾持吳建瀛出城投降。吳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劉銘傳以鄉情、高官厚祿相引誘,將吳部駐南匯太平軍1萬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編為8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五月三十一日,劉又率部擊退從川沙方向來攻的太平軍,於第二天乘勝攻佔川沙。劉銘傳因此升遊擊,並獲賞頂戴花翎

連戰連捷

[编辑]

淮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隨即奉命進兵蘇南。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率3000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登岸後,驕兵輕進,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激戰,被打潰。後來,在清朝雇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奪下福山。劉銘傳升「以總兵補用」,不久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隨後,劉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占太倉昆山,攻下江陰縣城。劉銘傳又被升為記名提督。十二月,劉銘傳乘機向無錫太平軍發起進攻,經過一天巷戰,俘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下 2 萬多人,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

1862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的戰役,由於城內太平軍「頑強抵抗,寸土必爭」,劉銘傳等部淮軍數次進攻均被打退,傷亡慘重,經過4個多月激戰,才攻下常州這座孤城。淮軍入城後,瘋狂屠殺了護王陳坤書以下太平軍將士近萬人,劉因功被賞穿黃馬褂。攻下常州、蘇州以後,淮軍實力大為擴展,劉銘傳部已獨立成軍。轄有左、中、右3軍,每軍6營,共18營,另有炮營1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銘部擁有9000多人,洋槍4000多支,成為淮軍中的勁旅。

1864年七月十九日攻陷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統帥曾國荃縱兵屠城、姦淫擄掠,三日夜火光不息,殺十餘萬[3][4][5][6][7][8];忠王李秀成率眾突圍不成,自殿後被俘遇害,尊王劉慶漢死戰護幼主洪天貴福安徽廣德投奔干王洪仁玕,後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浙江湖州,不久復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連陷湖州、廣德,堵王黃文金重傷而死。洪仁玕、黃文英與洪天貴福輾轉逃至江西石城被捕,先後被巡撫沈葆楨當眾凌遲逾千刀殉難。當年14歳的幼天王更成為人類史上凌遲死刑紀錄中最年幼者,劉銘傳亦因此戰功被清廷補授直隶提督[9]。年僅28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鎮壓捻亂

[编辑]

與僧軍殘部衝突

[编辑]

1864年(同治四年),曾國藩督師剿捻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時清將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正率精銳騎兵尾隨捻軍左奔右突,疲於奔命。銘軍秉承曾國藩李鴻章旨意,保存實力,駐六安霍山一帶按兵不動。[來源請求]。劉銘傳淮軍與僧格林沁軍隊互相輕視,互相彼此不支援。[10][11]僧格林沁部 1.1萬多人馬在高樓寨之戰被捻軍全殲,僧格林沁斃命。

僧格林沁戰歿半個月內,時任直隸提督的劉銘傳率其親兵銘軍攻下捻軍高樓寨,即僧格林沁戰死之地。僧格林沁舊部總兵陳國瑞在參與高樓寨之戰後倖存,誓言要為僧報仇,然先率僧殘兵解嘉祥之圍,沒料到劉銘傳先率銘軍占領該地,因而大為不悅,雙方互相衝突廝殺,死傷甚重,甚至劉銘傳還軟禁陳國瑞。後山東巡撫丁寶楨出面調停。曾國藩事後調查發現雙方均有過失。因此支開兩軍,調劉銘傳進軍安徽北部,調陳國瑞進軍河南[12][13][14] 清廷聞訊震怒,嚴旨申飭曾國藩,給劉銘傳以革職留任的處分。

平定西捻軍

[编辑]

十一月,劉銘傳尾追捻軍,衝過周家口,強渡沙河,在宏濟橋與捻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遭遇,銘軍憑藉洋炮隊火力,殺傷捻軍甚眾,於次年三月攻下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復原職。九月,捻軍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分為東、西捻軍。曾國藩河防戰略失敗,引咎辭職,清廷令李鴻章接任。李鴻章趁機擴充淮軍,由4萬人擴展到7萬人,銘軍馬營增加尤為迅速,在淮軍28個馬營7000多匹戰馬中,約有13營3500多匹隸屬銘軍。銘軍負責追剿東捻軍,歷時三載,最後在楊州瓦窯鋪將東捻軍戰敗。清廷授予劉銘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賞給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劉銘傳以封賞太少,告積勞成疾不能坐騎為由,請假回鄉養病。在東捻軍垂危之際,西捻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嚴旨不停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劉銘傳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

失意閒居

[编辑]

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叛亂。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復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准獲假 3 個月回原籍(安徽合肥)休養。此時銘軍已有 2 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譁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劉銘傳心灰意冷,退志更堅,即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劉新圩

重啟重任恪守台灣

[编辑]

1883年12月(光緒九年十一月)法國軍隊進攻駐紮在越南紅河三角洲東京(越南稱「北圻」)的清軍並佔領了該地,中法戰爭爆发。初期清軍戰敗,於1884年(光緒十年)5月間由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法國議和,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清朝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並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6月23日,法軍要求清軍撤離未果,發生軍事衝突。7月下旬,兩江總督曾國荃代表清廷與法國談判失敗,雙方重啟戰端。

清廷早先已探知法軍有意佔領基隆煤礦,故已加強台灣防務。8月16日(六月廿六日),清廷重新啟用劉銘傳,命令其以「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9月9日(七月廿日),劉銘傳抵達臺北府就任。10月29日(九月十日),補授「福建巡撫」。[15]:101

劉銘傳抵臺後積極整備岸防,主張亂世用重典,並表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漸使當地軍民心悅誠服,萬眾一心,並得仕紳林維源、秀才丘逢甲協助。

法軍進軍雞籠

[编辑]

1884年8月4日,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逼近雞籠(今基隆市),並派一副官登岸談判,要求守軍於翌日上午八時以前將所有炮臺交出,但守軍置之不理。翌日,法軍船艦在副司令利比士指揮下齊向當地砲台猛烈開火,並摧毀守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基隆沒有腹地可以防守,將防守重點轉移到北部山區與滬尾,法軍遂登陸佔領雞籠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砲台進行破壞。6 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獅球嶺(今中山高速公路起點大業隧道中興隧道之上)。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 100 餘人,狼狽逃回軍艦。

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失敗,於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廷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于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於 23 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福建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後砲轟馬尾造船廠馬江沿岸各砲台。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臺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臺。

於是,孤拔艦隊得以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終於淪陷。但法軍佔領了基隆後,因不習於陸戰,進攻獅球嶺時,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卻始終無法攻越獅球嶺,一名法軍軍官在他的日記中說:「獅球嶺拖住了我們四千兵力,目前除了基隆,所有的資源都在清國一方,如果遇到任何一名台灣原住民,也必定是清軍的游擊隊。」

法軍進軍滬尾

[编辑]

這時,法軍在海軍將領利士比的指揮下,也正在進攻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臺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臺北,地理形勢上滬尾門戶防禦性非常低,法軍幾乎可從淡水河河口直驅大稻埕(當時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地,今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帶),而基隆有獅球嶺天然屏障,法軍難以越過,劉銘傳認為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軍棄守基隆,移師滬尾。因戰況緊急,等不及告知朝廷軍機處裁決,先斬後奏棄守基隆,在班師之前,劉銘傳惟恐基隆煤礦落入法軍之手,下令破壞全部採掘煤礦機具,同時炸毀礦井(今八斗子清國井),並燒掉所有開採出來儲存的燃煤,作為必要防範措施。

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湘軍孫開華等部的用兵之下,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藥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鬥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余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撤往澎湖,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終使法軍放棄台灣,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法軍侵臺的計畫就此宣告破滅。

擔任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

[编辑]

中法戰爭落幕後,清廷於1885年決定在臺灣建省,劉銘傳便成為其首任巡撫;擔任巡撫的劉銘傳表示建設臺灣的重要性:

然而在改制的過渡期間,巡撫劉銘傳與原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臺灣道),即臺灣的實際統治者劉璈湘軍出身)之間權責歸屬不明,加之保臺戰功之爭深化兩人間的派系矛盾,終於演變成二劉間的政爭。撫道之爭雖以劉璈獲罪被流放告終,但過程中涉及冒功、誣告

劉銘傳對臺灣建設的規劃,原以軍事為先[16],除希望在島上建立戰時可以自給的軍工產業外,同時對清廷亟陳在臺灣建立海軍力量的迫切性;但受限於財政條件,只能先從興利的近代化實業及增加收兩處著手。除建設多處砲台兵工廠等現代化军备外,[17]他延續了沈葆禎的治臺理念,展開大規模的近代化措施,包括推動撫墾、開辦新式學堂、擴充行政區劃、設最初的臺灣鐵路福州和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間的海底電纜,辦理電報、煤務、郵務……等,

劉銘傳為確實推動山地行政及管理臺灣原住民,成立臺灣撫墾局,並設立「撫墾總局」於大嵙崁,其下再設八個地區撫墾局。此外,亦於台北設番學堂,贈與衣食、教算術漢文官話臺語及儒家起居禮儀,行土蕃漢化教育。但在「撫番」期間,劉銘傳也同時對敵對的番人部落進行武力征討,造成部分土番部落被殲滅,或是被迫逃離原本的活動領域,往深山遷徙。劉銘傳並將漢人移往番人撤離的區域居住,導致漢番關係的緊張不斷。知名文學家胡適之父,曾任臺東直隸州知州胡傳,曾對劉銘傳的“開山撫番”留下如此嚴厲的評語:

1887年,劉銘傳推動於臺北大稻埕六館街設立「西學堂」,是臺灣第一個新式學堂,學習科目包含英文、法文、史地、理化、算數與測繪等。另外為培養實業人才,也於1890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設立「電報學堂」。[18][19]

1887年10月3日(光緒十三年八月十七日),劉銘傳與兼署福建巡撫的閩浙總督楊昌濬會奏〈臺灣郡縣添改撤裁〉摺,重新規劃臺灣的行政區劃[註 1][15]:106。其中關於省城之事,則參照之前的福建巡撫岑毓英之提議,於原彰化縣橋孜圖(橋仔頭)一地興建省城[15]:107。10月24日(九月初八)奉准,於是臺灣的行政區劃正式改為三府、三廳、十一縣、一直隸州[15]:108

1887年(光緒十三年),劉銘傳奏請興建臺灣鐵路 (清朝),清廷准許自籌工款後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於台北大稻埕開工,臺北車站亦座落於大稻埕。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開工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新竹。同年大稻埕跨越淡水河之木橋竣工,是今台北大橋之前身[20]。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光緒十七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然通車前劉銘傳即已去職。

此外,他還先後添購輪船八艘,遠航南洋;鼓勵農民種茶、棉、桑等經濟作物、養蠶並拓展水利灌溉設施;清丈全省田賦;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引進發電機與電燈等。然而在推行上述新政的過程中,臺省財政負擔大增,規劃或經營不善、官員貪污等問題一一浮現,甚而引發了民間的反抗,其中以1888年彰化縣就因清賦問題而爆發以有力鄉紳施九緞的叛亂最具代表性,結果只有少數新政項目得以持續推展。[21]

1890年(光緒十六年)10月5日,軍機處以劉銘傳在煤礦招商過程中的缺失,提交吏部要求革職處分,但獲裁示革職留任。1891年(光緒十七年)1月7日,劉銘傳呈請辭官。5月30日正式收到諭令。6月4日(四月廿八日)交接去職。

告老還鄉

[编辑]

1891年劉銘傳告老還鄉,臺撫一職先由布政使沈應奎署理,再由原湖南巡撫邵友濂接任。總結劉銘傳駐臺六年,始終未能建立游弋臺海的海軍艦隊,而他為開拓財源而興辦的近代化實業,其深度、廣度也有限,未竟全功;但仍開啟了臺灣官辦近代化建設的先聲,是清治二百十餘年間治理最為積極的一段時期。

1896年初,劉銘傳在家病逝,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問世。

劉銘傳的骨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安葬,而是被放置在其后人的家中。2008年10月23日,刘铭传墓园的建设项目在安徽省肥西县正式動土。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於大潜山安葬。

家庭

[编辑]

有子刘盛芸、孙刘朝望[2]

影響

[编辑]

命名紀念

[编辑]
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大潛亭中的劉銘傳半身銅像

刘氏出身的安徽肥西南分路乡于2006年2月更名铭传乡[22][23]合肥市第八中学在该乡设有铭传高中校区,整合既有肥西翡翠湖初中、官亭中学、防虎学校、丰乐中学的教育资源[24]

為了紀念劉銘傳在臺灣的建設,以其名命名的事物包括:

電視劇

[编辑]

以劉銘傳其人其事為本的藝文創作,出現在若干通俗電視劇中,包括:

影视作品 介紹 演員
一品夫人芝麻官
1999年台灣電視公司八點檔連續劇,以姓名諧音的「廖閩川」為主角,詼諧地影射了劉銘傳在臺灣的事蹟。 主演者包括張國立(飾演廖閩川)、陳亞蘭(飾演廖閩川的妻子)等。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2004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等聯合出品的連續劇,由黄力加導演張笑天編劇 刘德凯饰演刘铭传。
台湾1895
2007年中國中央電視台制播的連續劇 劉德凱再度飾演劉銘傳。
龍飛鳳舞
2014年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製播的一部八點檔連續劇;以1868年至1888年,20年間的臺北大稻埕地區作為故事背景 蕭大陸飾演劉銘傳(1885年至1891年間擔任福建臺灣巡撫)。
劉銘傳在台灣
2020年安徽廣播電視臺製播的一部紀錄片,全片四集,每集50分鐘,總長200分鐘。第一集以1884年中法戰爭前夕的觀音橋事變起始,描述劉銘傳臨危受命,出山鎮守台灣。第二集以中法基隆之戰為內容,描述劉銘傳在基隆之戰所面臨的挑戰。第三集以滬尾大捷為起始,描述劉銘傳棄基隆保滬尾,造成中法戰爭的戰事扭轉。中法戰爭結束後,也開啟了劉銘傳在台灣的現代化建設。第四集則描述擔任六年台灣巡撫的劉銘傳,卻因宮廷鬥爭而被迫「辭官歸故里」。 爾後,中日甲午戰敗,乙未割臺的消息傳至劉銘傳故里,劉銘傳吐血昏厥,數月之後離世,終年60歲。 無(紀錄片中歷史人物多採繪畫呈現)。

註釋

[编辑]
  1. ^ 增設臺灣縣雲林縣苗栗縣臺東直隸州,原本的臺灣府、臺灣縣改為臺南府安平縣[15]:107、108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16》,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献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刘老圩:临时的“博物馆”(图). 合肥报业网 (搜狐网). 2005-03-10 [202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2. ^ 2.0 2.1 刘朝望-清代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 浙江檔案.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3. ^ 李圭. 盧錦堂 , 编. 《思痛記》. 《中華古籍資源庫》. 國家圖書館. 1880 [2011年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4. ^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5. ^ 茹芝山房吟草.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2021-08-18]. ISBN 978-7-219-025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6. ^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纪"书系.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226 [2021-08-18]. ISBN 978-7-5087-071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7. ^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2021-08-18]. ISBN 978-7-200-001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8. ^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9. ^ 羅爾綱. 《太平天国史》傳十四卷五十五、傳二十卷六十一. 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9月1日 [2020年10月4日]. ISBN 97871010039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3日). 
  10. ^ TENG, S. Y. 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In: 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De Gruyter, 1961. pp.115
  11. ^ 李恩涵《剿捻期间湘、淮军间的合作与冲突》,刊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期,1979年,頁103 (PDF). [2021-04-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1-29). 
  12. ^ 王定安(1967)。求闕齋弟子記。卷十一,剿捻上(捻軍,第一冊,頁16-17) 臺北:文海出版社。
  13. ^ 遼寧直隸州鎮志,兵事,卷六(捻軍第三冊,頁380)
  14. ^ TENG, S. Y. 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In: 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De Gruyter, 1961. pp.150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劉寧顏(總纂)、王世慶.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06-30. 
  16. ^ 16.0 16.1 《劉壯肅公奏議/卷二、謨議略/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摺》
  17. ^ 陳德輝,試論劉銘傳的海防思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西學堂.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4-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2). 
  19. ^ 台灣西學堂的故事. [2024-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2). 
  20. ^ 陳正祥. 台北市誌. 台北市: 南天書局. 1997. 
  21. ^ 黃秀政. 《臺灣史志論叢》.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06-01: 424頁 [1999]. ISBN 957-111-840-0. 
  22. ^ 合肥版图出现“铭传乡”.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新浪网). 2005-12-23 [202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23. ^ 肥西设立铭传乡.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搜狐网). 2006-02-11 [202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24. ^ 合肥八中铭传高中校区. 合肥市第八中学. 2021-06-22 [202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25. ^ 盧賢秀. 基隆劉銘傳路 消失的「愛八路」. 基隆: 自由時報. 2015-11-10 [2016-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書目

[编辑]
  • 《臺灣近代化的先驅——劉銘傳》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修《劉氏宗譜》(肥西
  •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六修《劉氏宗譜》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見

[编辑]
前任:
張兆棟
福建巡撫
光緒十年(1884年)上任
繼任:
楊昌濬
新頭銜
新设頭銜
臺灣巡撫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上任
繼任:
沈應奎(布政使署理)
正任邵友濂








ApplySandwichStrip

pFad - (p)hone/(F)rame/(a)nonymizer/(d)eclutterfier!      Saves Data!


--- a PPN by Garber Painting Akron. With Image Size Reduction included!

Fetched UR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9%93%AD%E4%BC%A0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