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Length: 199101 | pFad | http://zh.wikipedia.org/wiki/Axl_Rose

埃克索尔·罗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埃克索尔·罗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Axl Rose
埃克索尔·罗斯
Axl Rose
2023年罗斯於英國格拉斯頓伯里當代表演藝術節演唱
歌手
昵称威廉·布鲁斯·贝利
William Bruce Bailey
出生
威廉·布魯斯·羅斯
William Bruce Rose, Jr.

(1962-02-06) 1962年2月6日62歲)
职业创作歌手音乐家製作人
音乐类型硬式摇滚重金属音乐
演奏乐器歌唱鋼琴
出道地点美國加州洛杉磯
活跃年代1983年–至今
唱片公司格芬寶麗金寶麗多
网站官方網站
相关团体AC/DC槍與玫瑰、Hollywood Rose、L.A. Guns、Rapidfire、

埃克索尔·罗斯(英語:Axl Rose,1962年2月6日)原名威廉·布鲁斯·罗斯(William Bruce Rose, Jr.);少年時稱威廉·布鲁斯·贝利(William Bruce Bailey)[1]美国摇滚樂創作歌手和音樂家,是硬式摇滚樂團槍與玫瑰的原始成員及主唱。出生在印第安纳州拉斐特,他俱有苏格兰爱尔兰德国血统。由於他強勁的嗓音、廣濶的音域和充滿活力的現場表演,羅斯先後被各類媒體包括《滾石》和《新音樂快遞》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歌手之一。[2][3]2016年起,除槍與玫瑰的活動外,他還兼任了澳洲搖滾樂團AC/DC的主唱[4]

簡介

[编辑]

槍與玫瑰的形成

[编辑]

埃克索尔·罗斯出生並成長於印第安纳州拉斐特,父親老威廉·布魯斯·羅斯年僅二十歲,母親莎朗·林特納十六歲[5],在沒有預期下懷了孩子,他們在罗斯兩歲時離異。後來斯蒂芬·貝利成為埃克索尔的繼父,曾更改其姓氏為貝利。1980年代初罗斯搬到洛杉磯,在那裡他成為活躍於當地的硬搖滾現場表演藝人,並參與了幾支樂隊包括好萊塢玫瑰英语Hollywood Rose洛杉磯手槍英语L.A. Guns(兩個樂團合併就是槍與玫瑰)。1986年3月他與格芬唱片公司簽署合約前,正式把名字更改為埃克索尔·罗斯(W. Axl Rose)。[6]

獲得巨大成功

[编辑]

1985年,他携手創辦槍與玫瑰樂團,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獲得巨大的成就和認同。樂團的第一張專輯《Appetite for Destruction》於1987年發布,至目前為止全球總銷量已超過3,000萬張[7][8]。它亦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處女專輯,共有1,800萬張的銷量[9],其中單曲《Sweet Child o' Mine》於1988年夏季打上美國排行榜冠軍位置。作為後續的雙專輯《Use Your Illusion I》和《Use Your Illusion II》於1991年發布,得到廣泛的成功;它們先後打上告示牌排行榜冠軍及亞軍位置,兩個專輯加起來在全球已售出3,500萬張。[10]

樂團解體至現在

[编辑]
罗斯於2006年在英國摇滚節日演唱

1994年以後,著隨樂團歷時兩年半的「Use Your Illusion Tour」巡迴演唱會結束,羅斯從公共媒體中消失了好幾年,而樂團亦因為個人和音樂上的分歧而解體。作為唯一留下的創始成員,他繼續在槍與玫瑰的旗幟下工作,因為他已經合法取得了樂團名字的擁有權。2001年元旦,他和槍與玫瑰的全新陣容於拉斯維加斯復出演唱,隨後預訂了定期的巡迴演出,以推廣準備發表的專輯《Chinese Democracy》,後來專輯拖延多年至2008年才推出市面。不過在商業上其銷量不及預期的好,儘管樂評人對該專輯多有正面的評價[11]。2012年,羅斯以槍與玫瑰成員的身份進入搖滾名人堂,但他拒絕出席典禮活動,並要求個人從搖滾名人堂除名。

健康問題

[编辑]

26歲的時候羅斯被診斷患有躁鬱症。雖然羅斯遵囑醫生吩咐服用鋰鹽,但他表示藥物對他效用不大,並聲稱他可以控制他的情緒[12];羅斯曾在訪談中表示藥物並不能幫助他舒解壓力。1990年代初,羅斯成為順勢療法的堅定信徒,並定期接受「過去生活回憶治療」[13]。他分享了他受到親生父親性侵犯的往事,令到當時兩歲的他,曾經短暫停止了情感的成長[14]。羅斯小時候與繼父同住,亦曾經遭受繼父暴力虐待。[15]

專輯目錄

[编辑]

槍與玫瑰

[编辑]

後期作品

[编辑]
  • The Roots of Guns N' Roses (2004)
  • Chinese Democracy (2008)
  • Ready to Rumble - Rapidfire (2014)

参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onitor. Entertainment Weekly. Feb 8, 2013, (1245): 22. 
  2. ^ Lethem, Jonathan. 100 Greatest Singers of All Time. Rolling Stone. 2008-11-27 [201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3. ^ Michael Jackson tops NME's Greatest Singers poll. NME. 2011-06-21 [201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7). 
  4. ^ AC/DC Confirm Axl Rose Is New Lead Singer. 滾石 (雜誌). 2016-04-16 [2017-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8). 
  5. ^ Davis, Stephen. Watch You Bleed: The Saga of Guns N' Roses. Gotham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1-59240-377-6. 
  6. ^ Sugerman, Danny. Appetite for Destruction: The Days of Guns N' Roses. St. Martin's Press. 1991. ISBN 0-312-07634-7. 
  7. ^ Smith, Sara. 'American Masters' highlights David Geffen's influence but only hints at a dark side. The Kansas City Star. 2012-11-18 [2014-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9). 
  8. ^ Havelock, Laurie. Column - Still hungry? 25 years of Guns N' Roses' Appetite for Destruction. Q magazine. 2012-08-09 [2014-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1). 
  9. ^ Top 100 Albums.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December 18,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10. ^ Which albums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worldwide sales?. TSORT. 2007-12-15 [2012-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7). 
  11.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Guns N' Roses Biography. AllMusic. [December 18,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3). 
  12. ^ Tannenbaum, Rob. The Hard Truth About Guns N' Roses. Rolling Stone. 1988-11-17. 
  13. ^ What Happened to Axl Rose: The Inside Story of Rock's Most Famous Recluse. Rolling Stone. 2000-05-11 [2011-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6). 
  14. ^ Neely, Kim. Axl Rose: 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 Rolling Stone. 1992-04-02 [201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15. ^ Axl Rose: Biography. Rolling Stone. [201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6). 

外部链接

[编辑]








ApplySandwichStrip

pFad - (p)hone/(F)rame/(a)nonymizer/(d)eclutterfier!      Saves Data!


--- a PPN by Garber Painting Akron. With Image Size Reduction included!

Fetched URL: http://zh.wikipedia.org/wiki/Axl_Rose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