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Length: 149200 | pFad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89%A3%E5%B8%BD%E5%AD%90

扣帽子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扣帽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若望·亨利·纽曼的画像

扣帽子,又名贴标签咒骂法斗臭法井里下毒(英语:Poisoning the Well),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政治宣传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典型的人身攻击,让阅听人在还无法深入了解、思考之前,就率先被某人身上负面的标签所影响,使阅听人对其事有种“先入为主”的负面认知与不良的刻板印象。由于“扣帽子”和其他相关词汇的负面意涵,因此说他人“扣帽子”、“贴标签”等行为本身,也有可能是在扣人帽子。

“井里下毒”是人身攻击的特殊形式,这个词汇最早出现于若望·亨利·纽曼在1864年出版的著作《生命之歌/为己申辩》(Apologia Pro Vita Sua)当中[1]。最初其词义为字面意义上“在井里下毒”的作为,是古代战时的一种军事手段:人们在发动侵略之前,对敌方水源投毒,以削弱对方的力量。

定义

[编辑]

“贴标签”的手法十分普遍、历史久远,根据美国宣传分析中心英语Institute for Propaganda Analysis1937年在《宣传的艺术》(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中归纳的宣传七大手法中,“贴标签”名列第一,属于最常用在宣传上的文字游戏。与贴标签有异曲同工之妙,着重于自身正面宣传的手法称为“光辉普照”法。

美国宣传分析中心认为,贴标签在历史与个人人格发展上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力。贴标签不但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名誉,也可以激励一个人达到非凡成就、或把人送入监狱、让人疯狂挑起战争并屠杀同袍。标签可以贴在个人身上,也可以贴在团体、帮派、部落、学校、政党、邻居、城邦、国家或种族身上。

贴标签的手法将上述的个人或团体,也可能是一种事物,与一个负面的符号连结在一起。宣传者希望利用这种技巧,让阅听人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单单凭借著被赋予的负面符号就因人废言、直接拒绝某种事物或人物。

“扣帽子”的语境在存在前长期被污名化使用,所以一部分耳熟能详的用词既是扣帽子又是污名化:傻子疯子)、精神病吃软饭等。两者的区别是污名化的内容映射的事件一定程度存在,而扣帽子的内容可以是完全虚有的。

结构

[编辑]

“井里下毒”可透过论证的形式显现,而一些哲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非形式谬误。[1]

“井里下毒”之论证有以下形式:

  1. 关于论者甲的一些负面讯息,不论这讯息是真是假都一样。(例如“某甲理盲滥情不愿多读书、心胸狭隘不愿接受我方的论述”)
  2. 因此甲的讲法是错的。[2]

井里下毒有时会和事先使用的“关联谬误”一起使用,在这种模式中,所有在辩论中可能的未来对手都会被和某种负面特质做关联(例如“我主张废除死刑,任何反对废除死刑的都是理盲滥情不愿多读书、心胸狭隘不愿接受废死可能性的法盲”),而任何想争辩这种断言的人,都得冒着被贴标签的风险。而这也是一个假两难,因为不是所有的潜在对手都有这些负面特质,像例如不是所有反对废除死刑的人都是理盲滥情不愿多读书的法盲。

井里下毒的另一个形式如下:

  1. 用一些他人未必会接受、且会阻止不赞同意见的定义,不论这定义是真是假都一样
  2. 任何不同意上述定义的断言,都自动无效

应用

[编辑]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诸如“走资派”、“反革命”之类的“帽子”经常出现在人民生活中。除了口头上的扣帽子行为,在文革时期的批斗会上甚至出现了写有被批判者“罪名”的真正的帽子。现今中国大陆,一些人将经常给人贴标签的人称为“文革余孽”,然而动辄称他人为“文革余孽”的行为本身也可能是一种扣帽子的行为。

在政党斗争中,贴标签也是一种常见的操作方法,像例如政府或某些人声称某些信仰团体是“邪教”等等;除了政治宣传外,贴标签也常利用于商业广告上,藉以打击对手的产品。而在家庭、校园中,小朋友甚至教师也经常在无知的情形下替其他小朋友贴标签;而在社会上的一些兴趣群体当中,部分同好会因一些理由而对某些人士/单位/项目贴标签。在争辩当中一些人可能也会给立场不同的人贴标签,像是主张废除死刑的人说支持死刑的一方“充满仇恨”、“法盲”、“没读书”、“理盲滥情”、“心胸狭隘,思想不开放”等就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可是,以上行为经常会对人格发展、社群和谐甚至民众对知识之认知,皆造成伤害与阻碍。

另也有根据特定事件,用政治绰号来批评政对的支持者,例如在中华民国政治环境中,人们时常会以得票数字“689”、“817”、“4%”、 预算式公关行为相关数字“1450”或组织名称“塔绿班”、“喜韩儿”、“拥恒族”、“中共同路人”等词汇来给其他人贴标纤。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Walton, Douglas N. Informal Fallacies: Towards a Theory of Argument Criticisms. Pragmatics & beyond companion series 4.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87: 218. ISBN 1556190107. OCLC 14586031.  See also: Newman Reader – Apologia (1865) – Preface. newmanreader.org.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2. ^ Poisoning the Well. Logically Fallacious. [May 14,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外部链接

[编辑]








ApplySandwichStrip

pFad - (p)hone/(F)rame/(a)nonymizer/(d)eclutterfier!      Saves Data!


--- a PPN by Garber Painting Akron. With Image Size Reduction included!

Fetched URL: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89%A3%E5%B8%BD%E5%AD%90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