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禾 2025-01-10
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ID:gjrwls),有删节,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古偶剧为了丰富内容,还在婚礼剧情中增加了许多超出“六礼”之外的情节,剧情热闹,观众看得也开心。但这些情节放在古代真的合理吗?
古代有替身新娘?
古偶剧《长乐曲》围绕女主角替姐出嫁的故事展开,这桩婚姻由丞相牵线、太皇太后保媒,但这种大婚之日新娘替换的“替嫁乌龙”在古代实际上是很难发生的。因为婚礼前需要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信息,以便拿回去占卜两个青年人是否适合结婚,周人还有同姓不婚的规定。不过,“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如果不是媒人来议婚,男女双方是不能通晓对方姓名的。
古人婚前开“单身派对”吗?
“单身派对”是现代人的理念,女方邀请闺蜜,男方邀请兄弟,一起庆祝最后一个单身之夜。古人婚礼前夜通常也有宴席,不过这不是新人自己组织,而是习俗所致,用以感谢为婚礼付出的媒人或亲戚,被称为谢媒酒、上桥席、送嫁酒等。
影视作品中新郎新娘在婚礼前夕分别和同性
古人婚前男女见面是不吉利的吗?
在习俗上,婚礼前夜新郎和新娘确实不能一起度过。亲迎前一天,双方通常在忙着“铺房”。司马光在《书仪·婚仪》中说:
“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
所谓铺房就是女家派人到婿家铺设新房卧具。新房的陈设中,床榻桌椅之类由男方准备,被褥帐幔之类由女方准备。亲迎前一天,房间由女方派人布置好,并把所有陪嫁的衣服鞋袜等妆奁全部陈列出来。
影视作品中体现的婚礼开始前新郎见新娘被视为不吉利。来源/影视剧《九重紫》
古人怎么整蛊迎亲的新郎和伴郎?
接亲环节,通过各种游戏来考验新郎以增加婚礼趣味,在各类古偶剧乃至现代人的婚礼中都是十分常见的。不过,古代可没有什么考新郎雅思听力的接亲游戏,倒是有个“障车下婿”的习俗。唐代新郎迎娶时,会到新娘家拜见岳父岳母,称为“拜阁”。此时,新娘家的亲戚会戏弄新郎,称为“下婿”。下婿之后,男傧相(即伴郎)需在新娘闺房外吟唱催妆诗,邀请新娘出阁,若新娘梳妆时间过长,傧相便需不断吟唱,这着实考验傧相的口才。新娘上车前,迎亲的宾客会大声喧哗,直至新娘登车才停歇。新娘上车后,新娘家的亲戚会阻拦婚车,称为“障车”,并高声诵读“障车文”,这些诗文多为吉祥贺辞,在《全唐诗》中都有所记载。
影视作品中新郎接亲时有“接亲游戏”。来源/影视剧《柳舟记》
抱着新娘跨火盆,纯属浪漫,还是纯属虚构?
婚礼上跨火盆的礼仪和跨马鞍的习俗相似,“鞍”取“安”意,是一种谐音讨吉的民俗。跨火盆也是消除晦气、红红火火之意。不过在古代的习俗中,无论是跨马鞍还是跨火盆,都是给新娘准备的环节。在跨火盆时,需有专人负责搀扶新娘。古偶剧中将这一情节改为新郎抱新娘跨过,是因为新娘盖着红盖头,容易摔倒,同时也借男女主角的肢体互动增加感情交流和戏剧张力。这种改编虽然与传统习俗有所不同,但在现代观众看来,更具有浪漫氛围,同时也符合现代人对于婚姻中男女平等和相互扶持的价值观。
新郎抱着新娘“跨火盆”。来源/影视剧《九重紫》
新娘“跨马鞍”。来源/影视剧《锦绣安宁》
中式美学的盛宴
中式大婚大典充满了礼制的庄严与情感的浪漫,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诵的主题。在2024年的几部热门古偶剧中,婚礼场景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成为展现中式美学的绝佳舞台。
以《九重紫》为例,该剧虽没有明确的朝代背景,但从婚礼场景能一窥明代的传统礼仪。从新娘凤冠霞帔的设计,到新郎戴乌纱帽、身着披红的装束,再到红帐高堂的布置,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明代元素。剧中不仅呈现了新娘端坐花轿,还有迎亲队伍手执铜钱大雁等聘礼、鸣锣开道等仪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画卷之中。
来源/影视剧《九重紫》
《柳舟记》中的婚礼更接近唐代的华丽风采。唐代婚礼盛行“礼乐并举”,讲究喜乐鼓舞与华服美器相得益彰。剧中的婚礼场景,主角身着描金织锦的婚服,头戴以珍珠敲铜装饰的凤冠,与《大唐开元礼》所记载的“花钗、大袖连裳,青质,素纱中单,蔽膝,大带,以青革带,韈履”等盛唐婚服样貌描述高度契合,唤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同。
来源/影视剧《柳舟记》
《锦绣安宁》在台词中嵌入传统婚礼辞令,“夙夜无违尔闺门之礼”的出闺贺辞、“儿孙昌盛,共赴丹池,庆吉平安,仙岁永黎”跨门槛贺辞、“称心如意,和和美美”的掀盖头贺辞……中国人的浪漫,往往体现在这些细腻的传统文化细节之中。
来源/影视剧《锦绣安宁》
在服饰上,中式婚礼以精致典雅闻名,古偶剧也在大婚情节的服饰装束上下足了功夫。唐代婚服以华丽著称,主角多身着描金织锦的深衣,搭配流苏步摇与翠羽头饰,动静之间尽显富丽之美;宋代婚服相对含蓄典雅,新娘头戴帷帽或团冠,身着褙子,袖口与衣襟处点缀绣纹,低调中透着端庄;明代的新娘婚服以凤冠霞帔最为典型,霞帔用大红织锦制成,上绣金线云纹、龙凤图案,头戴凤冠,饰以珍珠宝石,雍容华贵,如今仍然盛行的大红吉服、凤冠霞帔婚服就与明代婚服有着颇深的渊源。
古偶剧中的婚礼场景,往往以视觉还原和浪漫化加工为特色。《墨雨云间》中新郎头戴乌纱帽和簪花,身着大红色的圆领袍,新娘婚服则属于唐制汉服进行的改良,青色齐胸襦裙的造型更加轻盈。不难看出这部剧复原了唐代婚礼新郎“士假绛公服亲迎”,新娘“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的细节,符合古代对于“红男绿女”的美好夙愿。
来源/影视剧《墨雨云间》
《度华年》中男女主角三次大婚,服饰细节均有考究。《度华年》故事背景设定为架空的大夏朝,但婚服却参考了诸多魏晋风格,比如东晋金饰花冠的华丽与精致,北齐徐显秀墓彩绘石雕的生动与细腻,柿蒂八凤铜镜纹样的寓意丰富,石窟忍冬纹的古朴与典雅,这些细节的考究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古代服饰的精美,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中式婚礼的庄重与神圣。
来源/影视剧《度华年》
与此同时,古偶剧的导演往往还通过柔光滤镜、特写和运镜,将这种“传统之美”放大到极致。这种审美化处理,让中式婚礼的仪式感直击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成为整部剧的视觉高光。
古代婚礼还有许多浪漫而充满象征意义的细节。比如中式婚礼中的经典仪式“交杯酒”,就有不同的喝法。先秦古礼的“共牢合卺”,新人将一只匏(葫芦)剖成两半,分别饮酒,象征从此合为一体,风雨同舟。到南北朝时已发展为“连卺以锁”,即把原来分成两半、男女各执其一的葫芦瓢,用铁锁连接起来。到了宋代又进一步发展为交杯酒。“合卺杯深,少年相睹欢情切,罗带盘金缕,好把同心结。”两个酒杯用红绿等色的彩丝连接,彩丝绾成同心结,新郎新娘交互传杯共饮。饮毕,还要将杯子掷于床下,若杯形一仰一合,便是大吉之兆。
影视作品中的葫芦合卺酒。来源/《九重紫》
影视作品中的彩线交杯酒。来源/《柳舟记》
《东京梦华录》记载:
“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
在婚礼结束后的撒帐仪式中,宾客会将金钱和彩果撒向新人,以祈求多子多福。撒掷的彩果往往是枣、栗、花生等,取其“早生贵子”之意,新人坐床后,赞礼人一边撒帐,一边唱喜歌,帐子的东西南北、上中下都要撒到,寓意福泽绵延。《锦绣安宁》中就呈现了完整的撒帐歌:
“撒帐东,宛如神女下巫峰,簇拥仙郎来凤帐,红云接起一重重;撒帐西,锦带流苏四角垂,揭开便见嫦娥面,好与仙郎折一枝;撒帐南,好合情怀乐且耽,凉月好风庭户爽,双双绣带佩宜男;撒帐北,津津一点眉间色,芙蓉帐暖度春宵,月娥喜遇蟾宫客。”
影视作品中的撒帐礼。来源/影视剧《锦绣安宁》
而中式婚礼中的“合髻”礼,更是浪漫至极,这一习俗由周代的“脱缨”仪式演变而来。周代女子许婚后,婚前在头发上系缨,表示已有夫家,婚后再由丈夫亲手脱缨,表示“与君初定情,结发恩义深”。到了唐代,“脱缨”发展为男女双方各剪下一绺头发,绾成同心结式样的“髻”,作为信物,表示同心,称为“合髻”。剪发结髻的传统,成为人们心中对结发夫妻婚姻永恒的象征。
影视作品中的“合髻”礼。来源/影视剧《九重紫》
影视作品中的“合髻”礼。来源/影视剧《锦绣安宁》
从盛装的凤冠霞帔,到深情的交杯酒,从撒帐的欢声笑语到结发的真挚情感,历经千年的中式婚礼,既有严谨的礼制,又充满人情的烟火气。
“大婚热”背后的文艺复兴
近年来,古偶剧频繁将婚礼作为剧情发展的高潮和核心,不仅展现了古代婚俗文化的丰富与美感,更唤起了现代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与共鸣。
大婚场景往往是戏剧张力的集中爆发点,也是情感激化与矛盾冲突的重要节点。在《永夜星河》中,婚礼场景充满了悬念。女主角受控制后被迫出嫁,婚礼场景虽精心布置,却反而调动起观众的紧张感,为后续女主角猛然觉醒后的逃婚名场面做铺垫。《四海重明》的大婚表面上是喜庆的仪式,但预告着男女主角即将生死相隔,喜悲叠加的大婚场景通过将矛盾与冲突融入婚礼情节,为故事注入了层层叠叠的戏剧张力。 来源/影视剧《永夜星河》
除了戏剧冲突,婚礼也是礼教与反礼教碰撞的重要场域。在《长乐曲》中,男女主角的婚礼打破传统礼教的束缚。原本按礼制,新娘需端坐闺房等待新郎迎接,但剧中安排新娘主动出迎,与新郎共同完成迎亲礼。这一改编不仅展现了角色的独立与个性,也迎合了现代观众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在《九重紫》中,新郎新娘不得不提前相见的情节突破了传统的婚俗禁忌,这些“破礼”的情节设计,彰显了角色对爱情的追求。
跨越千年的中国婚俗文化,是古偶剧展现爱情的永恒主题之一。大婚场景频繁出现在古偶剧中,既因为其视觉上的震撼效果,也因为它对观众情感的强大感染力。婚礼象征着幸福与喜悦,这些情感元素天然能够触动观众。通过细致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婚礼习俗,古装剧将传统文化之美呈现在荧幕之上。古偶剧“大婚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复兴的火花闪烁,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时代的回响。屏幕中的婚礼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种情感与文化的传承,它将观众带回到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古代婚俗的深厚韵味与美学意境,也让现代人在流光溢彩的大婚场面中,找到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
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来源/故宫博物院
古代婚礼的一点一滴,早已镌刻进中华文化的深层记忆中。今日的我们再谈中式婚礼,或许不再需要鸿雁为信、火把照路,但那份关于爱与家的向往,依然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最后,国历君借影视剧中的台词,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绵长!
参考文献:
1、赵丕杰:《中国古代礼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