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干祿字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干祿字書》是唐代一本字樣學字書,由顏元孫撰寫,並一卷。劉中富統計此書共整理漢字804組,凡1656字,詳見其著作《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二零零四年)。本頁的統計資料亦見於此書。

成書背景與動機

[编辑]

唐代科舉考試

[编辑]

唐朝科舉考試科目一共有六項: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當中,書寫的要求第一為正確,二才為遒麗。由此可見,唐代特別重視官吏士人的文字書寫規範。由是,顏元孫撰《干祿字書》的其中一個原因為使科舉文字得以統一,尤其突出「正字」這重要概念,所有考生必須依從其例以應考科舉。

《干祿字書》序云:「所謂正者,並有憑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碑碣、,將為允當。」下有註解為「進士考試,理宜必遵正體,明經對策,貴合經注本,又碑書多作八分,別詢舊則」。從此可見,唐代進士考試必依《干祿字書》的「正字」。所謂「既考文辭,兼詳翰墨,昇沈是繋,安可忽諸。」而此等「正字」則為全書對於唐代書寫文字的標準。在此,我們亦須留意,《干祿字書》的「正字」當以楷書寫成的。

承繼家族小學

[编辑]

顏元孫出身於精於小學的顏氏家族,其高祖父顏之推和伯祖父顏師古,皆以考注經史聞名。顏之推為北齊人,很早便提出正字的問題,批評當時學者盲目尊崇小篆,並指出《說文解字》等前代字書未必能解造字本意。顏師古精於訓詁,唐太宗曾派他考定五經,確定楷體文字,撰成《五經定本》,為取士的標準。刊正經籍時,他亦紀錄了不同樣式的楷書字體,輯成《顏氏字樣》。

顏元孫撰《干祿字書》當為繼承其伯祖顏師古之《顏氏字樣》。由《干祿字書》的序言可知,《顏氏字樣》錄成後,後有學士杜延業續修,編成《群書新定字樣》,然而沒有條貫,以致檢索困難,而且「應出而靡載」,「詭眾而難依」,不論收字或釋文都差強人意。加上文字繼續演變,不斷有新增訛字,故顏元孫萌生編制字書之意。「不揆庸虛,久思編輯,頃因閒暇,方契宿心」,顏元孫在玄宗時曾遭誣奏,黜歸田裡而鄉居十載,後人推斷《干祿字書》乃於此時完成。

《干祿字書》的流傳

[编辑]

三次刻石

[编辑]

顏元孫於寫成此書後,在唐代宗大曆九年(774年),其侄顏真卿出任湖州刺史時,書錄《干祿字書》,並摹勒上石,立於湖州刺史院東廳,「一二工人晝夜傳拓不息」(《湖州府誌.楊漢公刻跋》),可見此書大受歡迎。然而摹多速損,以致碑石殘破不堪。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楊漢公以刻石損泐已甚,資助顏真卿之侄顏顒依早年搨本重刻。

宋高宗紹興壬戌(1142年)八月,《干祿字書》再度刻石,由潼州府宇文公主持,梓學教授成都勾詠操刀。是次刻石乃根據第二次刻石版本,以及蜀地所傳的木刻版本。此石搨本稱為蜀本。

各代刻本

[编辑]
  1. 宋:寶祐五年.陳蘭孫(據第三次刻石而刻)。
  2. 明:孫沐「萬玉堂刻本」、端始堂刻本、書林「夷門廣牘本」、胡文煥「格致叢書本」。
  3. 清:馬曰璐(據宋代陳蘭孫木刻版覆刻)

四庫全書》經部所錄的《干祿字書》主要根據馬曰璐覆刻本,又以蜀本(第三次刻石的搨本)補訛脫。

體例和內容

[编辑]

體例

[编辑]

依聲排字

[编辑]

序曰:「以平上去入四聲為次,每轉韻處朱點其上。」

《干祿字書》的音系乃根據《切韻》,先依平上去入四聲編次,再依大韻小韻的次序。《切韻》是一部成於隋代的韻書,主要由陸法言撰寫,顏之推及蕭該等八位學者亦有討論和協助。 《干祿字書》的聲韻類別和音韻結構與《切韻》相同,但個別小韻和字的歸類不同於《切韻》,韻部數目也比《切韻》少,此乃因為《干祿字書》並非以辨聲為主,乃根據實際需要──應付科舉,求取榮祿──而編撰,聲韻不必拘於一格。 另外,雖云「每轉韻處朱點其上」,但由於本書的流傳以石刻搨本為主,刻石時沒有用其他符號代替,所以標示轉韻的朱點已散失。

說明俗通正三體

[编辑]

序曰:「具言俗通正三體。」 書中每組字例皆列明各字屬何體(俗、通或正)。序言已說明俗通正三體的定義和使用範圍,如下──

「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儻能改革,善不可加。」此言俗字寫法較簡,乃後起字,可用於民間通俗文書、日常生活「非涉雅言」的場合。

  • 通字

「所謂通者,相承久遠,可以施表奏、牋啟、尺牘、判狀,固免詆訶。」此言通字沿用已久,常見於公文。通字與俗字之別在於前者「遠」後者「近」,取決於使用時間的長短。

  • 正字

「所謂正者,並有憑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碑碣,將為允當。」正字即來歷可以垂之久遠,或見於《說文解字》,或見於經書典籍,可於涉雅言的場合使用。

每種偏旁只舉一例

[编辑]

序曰:「偏旁同者,不復廣出。」 即偏旁相同的字,只舉一例說明正俗,餘者不再列出。例如「聡聦聰:上中通下正,諸從忩者並同,他皆放此」,同以「忩」為偏旁的字各體與「聡聦聰」相同,故「驄」、「摠」等字不會再加列舉。又如「互氐:上通下正,諸從氐者並準此」,同偏旁者如「仾低」不會重複。

收錄易混字

[编辑]

序曰:「字有相亂,因有附焉。」 除了辨明俗通正三體,顏元孫也分析形似而意異的字,略說其義或讀音。以「彤肜」為例,釋文「上赤色,徒冬反;下祭名,音融」不但說明了字義,亦以反切和直音法標示其音,以防混淆。

內容

[编辑]

辨析異體字

[编辑]

異體字即音義相同而書寫形式有別的字。《干祿字書》共收異體字1465個,分為707組,每組有二至三字,具言各字何屬──俗、通或正。俗通二體未必每字都有,正體則每組俱有,而排列次序必為最後。如「聡聦聰:上中通下正」,即是指「聡」和「聦」皆為通字,「聰」則是正字;又如「剪翦:上俗下正」,「剪」俗而「翦」正。 另外,707組異體字中,有56組為「並正字」,即該組字皆為正字,如「線綫:並正」、「懽歡:並正」。

辨析易混字

[编辑]

《干祿字書》共收錄97組易混字(二字一組),加以辨識(釋義、注音,而無關俗通正),有時更會說明訛讀訛書的情況,如「逮逯:上及也,徒計反,俗音徒再反,非也,下人姓,音錄」。

同類不同例

[编辑]

序中雖云「偏旁同者,不復廣出」,然而《干祿字書》有不少偏旁、釋文相同的字組,如「逈迥:上俗下正」和「垧坰:上俗下正」、「携擕:上通下正」和「鎸鐫:上通下正」。此謂同類(偏旁相同)同例(解說相同)。另有同類不同例之字組,如「茘荔:上俗下正」和「脋脅:上通下正」。

貢獻

[编辑]

開啟字樣學研究

[编辑]

研究方法和內容

[编辑]

《干祿字書》以辨識異體字為主,分析易混字為副——

  • 顏元孫訂定俗通正三體,指出各體適用範圍,即不同場合各有其約定俗成之用字標準,分組整理異體字,對目前文字加以規範,並提倡使用正字。
  • 顏元孫亦集合易混字釋義注音,以明所以,減少誤讀和誤寫。如此既能目的規範字用,又能預防訛字愈傳愈廣,造成日後的或體。故辨明易混字能長遠地規範字用。

靈活的正字思想

[编辑]

顏元孫既重視字之本,又包容字之變。《干祿字書》所確定的正字主要依據《說文解字》。餘者則經典相承,或當時廣泛使用。顏元孫不排斥隸變或隸省字,不以繁複生僻為正,反正視當時文字使用情況,容許俗通字於某些場合使用。他明白文字會自然發展,非正字不可能杜絕,只能減少。故規範字用不能守舊因循、盲從經典。

他亦提出了「並正」的概念,即正字並非獨一,假若某異體字有所憑據(憑據也者,或經典相承,或字書收錄,或當時普遍使用),而且使用頻率與本字差不多,則可判定為正字。茲乃注重實用,為時宜精神也。

奠定後世字書的基礎

[编辑]

以四聲排序

[编辑]

《干祿字書》把所收漢字按聲分類,乃得平上去入四部,每部屬字再以韻部先後排列,開啟字書按聲編次之例,成為日後成正字學字書的主流,如宋代郭忠恕《佩觿》、宋代張有《復古編》、時僧人行均《龍龕手鑑》、元代李文仲《字鑑》、明代焦竑《俗書刊誤》等等。

俗通正三體

[编辑]

《干祿字書》開創的體例影響後世字書,沿用此法者如宋代張有《復古編》、遼時僧人行均《龍龕手鑑》、元代李文仲《字鑑》等等。

收錄易混字

[编辑]

「字有相亂,因而附焉」,辨明相似字不但可以整理漢字,更可正確用字,唐代歐陽融《經典分毫正字》、明代胡文煥《字學備考》均設「分毫」以明易混之字。宋代郭忠恕《佩觿》中下卷羅列形音相似的易混字,據四聲分為十部,加以分辨。

整理楷體漢字,改善訛用情況

[编辑]

漢字書寫形式隨時代改變(隸變、楷化),致令字體樣式也不斷變易,同字異體,莫衷一是。六朝戰事頻繁,時代動盪,漢字訛變叢生,異體紛呈,如顏之推所說:「北朝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加以轉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顏氏家訓》)。顏元孫以唐初顏師古顏氏字樣》及杜延業《群書新定字樣》為基礎,對異體字俗正、易混字音義加以分析,整理《說文解字》以來的漢字,確立楷書樣式,提供正字標準,以助唐之統一。施安昌指出,盛唐及中唐(即《干祿字書》撰成後)的碑誌比初唐較少通俗字(比例降為百分之三),偶一見之者亦收於《干祿字書》。

知文字流變,助古書校定

[编辑]

《干祿字書》紀錄了唐時的正俗字,有助考察漢字的流變,並校定古書。段玉裁在《經韻樓集》卷七《書〈干祿字書〉後》卷七曰:「今世『蠶』作『蚕』,不知所由,考之此書(按:《干祿字書》也),則唐俗作『蝅』,而後又省也。」可見《干祿字書》可供流觀古今字變。

既察俗正遷移,便可校勘古籍。段玉裁在《經韻樓集》卷七亦言:「世俗字與唐時有不同,而為校定古書之一助……楊用修論《史記》必有『耑甫耑友』』等字者乃為古本,而不知其為唐之俗字。」《干祿字書》所收正字皆有憑據,多為世代相傳,而以俗、通二體對應正字,有助後世校定古籍,理解字意及形變之故。

提供聲韻資料

[编辑]

《干祿字書》總據《切韻四聲次第編列文字,然由於個別小韻和字的歸類不同於《切韻》,韻部數目也比《切韻》少,故此《干祿字書》可提供有關唐朝科舉考試韻部規格的資料。

参见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