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二十四诸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二十四天

二十四諸天汉传佛教中的二十四位護法、也称作“諸天鬼神”。[1][2]二十諸天增加四位神祇而來。

沿革

[编辑]

印度古代諸天護法原本只有十六尊,後来陆续增加日神月神婆竭羅龍王以及阎摩罗王,即“二十諸天”。之後又陸續增加天龍八部的紧那罗王。佛教傳入中國後,因皇室需求,再把皇帝禮拜的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加入,即“二十四諸天”。[1][2]今日漢傳佛教禮敬的二十四諸天,供奉的紫微大帝,又稱星宮月府尊天;鬼子母神則從原本一席改成兩席,分為鬼子聖母尊天和訶利帝喃尊天,訶利帝喃尊天即東嶽大帝,兩者實為同一尊。[3]佛教中本就有雷神,為千手觀音護法二十八部眾之一。

佛教的護法諸天,主要源自於古印度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民间信仰、《吠陀》、婆罗门教的神祇组成了印度佛教的护法尊神,如大梵天、帝释天源自婆罗门教,日神、月神是印度神话夜叉鬼子母印度民间信仰[1][2]

印度佛教传入东土大唐之後陆续汉化,隋唐韩擒虎宋朝的包青天包拯被封作阎罗王。現代、每年农历一月九日举行“供佛斋天法会”,供三宝、二十四諸天,供品是茶水、果物、菜蔬。[1][2]“供佛齋天法會”、也稱“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金光明經》制定《金光明懺法》時開始的。南宋時,神煥撰《諸天列傳》,行霆又撰《諸天傳》,設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元文宗時,天台宗慧光法師於每歲元旦率眾修金光明懺,齋天便廣泛興起了,齋天儀軌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贊律師所撰《齋天科儀》施行的。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時舉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時舉行),地點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壩裡;頭天下午即開始搭壇;壇場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須在入夜前準備妥當。[4][5]

二十四天護法

[编辑]

二十四諸天分别列在大雄宝殿两侧、供奉顺序分别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日神、月神、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陀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竭罗龙王、阎摩罗王、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1][2]

山西华严寺吉祥天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Śrī-mahā-devī、音譯作室利摩訶提毘。為施福德之女神。又稱摩訶室利、室唎天女、吉祥天女、功德天、吉祥功德天、善天女、寶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本為印度婆罗门教之神,係那羅延天之妃,愛欲神(梵 Kāma)之母,後與帝釋、摩醯首羅、毘濕奴等諸神,一并為佛教所承,成為佛教之護法天神。在漢傳佛教被認為是德叉迦和鬼子母的女儿、财富女神[6]。左手拿如意宝珠、右手结印、头顶有五色祥云、云端有白象、象鼻子拿着一个玛瑙瓶、玛瑙瓶的水流入她头顶的千叶宝盖里。此天女的咒、"大吉祥天女咒"、是在漢傳佛教寺廟中常念的《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7] 此咒出自於《金光明經》[8]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Sarasvatī-devī。古代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之文藝女神。音譯作薩囉薩伐底、娑羅室伐底。又作大辯天、大辯才天女、大辯才功德天、大聖辯才天神、妙音天、美音天。略稱辯天。本為古印度的河神、在後婆罗门教與漢傳佛教被認為是辩才和音乐神。有時也被認為是阎罗王的姐姐。根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大辯才天女品所載,彼為八臂,手持弓、箭、刀、矟、斧、杵、鐵輪、羂索等武器、脚下有猛兽。另一种形象是坐像、手持琵琶。[9]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Mahābrahmā-deva,巴利名同。位於色界初禪天之第三天。又稱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梵 Brahmā sanajkumāra)、世主天、娑婆世界主(梵 Brahmā sahājpati)。大梵天以自主獨存,謂己為眾生之父,乃自然而有,無人能造之,後世一切眾生皆其化生;並謂已盡知諸典義理,統領大千世界,以最富貴尊豪自居。大梵天為梵書時代以來之神格,爾後婆羅門即以大梵天為最尊崇之主神。於佛教所倡三界之說中,將此等外道之諸天配列於欲、色二界,梵界即位處色界之初禪天,通常有三處與四處之別。三處即大智度論卷九、大毘婆沙論卷九十八等所說之「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四處則如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所載之「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三處與四處均總稱為梵天。據大毘婆沙論卷九十八載,大梵天身長為一踰繕那(由旬)半,壽量為一劫半,彼於五中劫獨一而居,復經五中劫與眾共住,再五中劫又與眾別,屬初靜慮地(初禪天)之中間禪。又阿含及諸大乘經中,常載此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來請轉法輪,手持白拂,於會座參法聽受,常以法義與佛問答;後與帝釋天同受佛之付囑,護持國土,而為顯密二教所共尊崇。密教以梵天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列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東門之南方,身呈白肉色,頭戴髮髻冠,有四面四臂。據大日經疏卷五載,具四臂之中,右一手持蓮花,一手持數珠;左一手執軍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印為修行者之吉祥印。其種子為 (pra)。據大日經真言藏品所載,其真言為:南摩(皈命)鉢羅闍(prajā,一切生)鉢多曳(pataye,主)娑縛訶。[10] 形象為四面四臂、手裡拿着莲花、念珠、玉净瓶、结印、坐骑是鹅。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Śakra Devānām-indra。音譯釋迦提桓因陀羅。略稱釋提桓因、釋迦提婆。又作天帝釋、天主。並有因陀羅、憍尸迦、娑婆婆、千眼等異稱。本為印度教之神,於古印度時,稱因陀羅;入佛教後,稱為帝釋天。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類記載係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於佛教中之地位,與梵天同為佛教之護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鎮護東方,居於須彌山頂之忉利天,其城稱善見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衛其側。於每半月之三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萬民之善惡邪正,若聞世間眾生惡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則愁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增益。若聞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則皆大歡喜諸天眾增益,阿修羅眾減損。又若多修德精進不怠者,則敕伺命增壽益算,反之,則不復營護之,或奪其命。釋尊成道後,帝釋天成為釋尊之守護神。佛陀升於忉利天為母說法時,帝釋天手持寶蓋,任佛陀之侍從。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執三鈷杵、左手置於胯上。於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種造像。[11] 形象為男身女面、背后站着三位天女、一位打伞、一位拿着须弥山、一位坐在莲花里。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Dhrta-rāstra,巴利名 Dhata-rattha,音譯提頭賴吒、持梨哆阿囉哆、提多羅吒。又作治國天、安民天、順怨天。此天王護持國土,安撫眾生,故稱持國天,又稱東方天。四天王之一,十六善神之一。此天王住於須彌山東面半腹聳出之由乾陀山,守護東方國土,為護世之善神。其眷屬,依長阿含卷十二大會經(大一‧七九下):「復有東方提頭賴吒天王領乾沓和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盡字因陀羅,皆有大神力。」其形象諸說不同,陀羅尼集經卷十一載,提頭賴吒天王身長一肘,著種種天衣,嚴飾極令精妙,與身相稱,左手申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著寶,寶上出光。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載,東方持國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守護八佛之東方門。又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中,此天王列位東門之南側。[12]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irūpāksa,巴利名 Virūpakkha,音譯鼻溜波阿叉、髀路波呵迄叉、毘樓婆叉、毘嚕博叉。又作惡眼天、醜目天、雜語主天,或非好報天。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住於須彌山西面半腹,常以淨天眼觀察閻浮提之眾生,乃守護西方之護法善神,又稱西方天。司掌處罰惡人,令起道心。此天王亦為諸龍之主,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所說(大一九‧四二二上):「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廣目,是大龍王,以無量百千諸龍而為眷屬,守護西方。」關於其形像,諸說不同,據陀羅尼集經卷十一載,毘嚕博叉天王像法,其像身長作一肘,著種種天衣,嚴飾極令精妙,與身相稱,左手申臂執矟,右手持赤索。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西方廣目大天王,其身紅色,執羂索,守護八佛之西方門。又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此尊位列外金剛院西門之側。在中國,廣目天之造型有多種,如河北居庸關西南壁上所刻者,右手執蛇,屈左手按於胸前,左腳踏於惡鬼背上;左側立有裸體脅侍,持金剛杵。又於敦煌千佛洞所發現者為著色絹本,形像為身披中國式革製甲胄,以天衣、金具飾體,右手持劍,左手支持劍中央,兩足踏於夜叉之上。[13]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irūdhaka,巴利名 Virūlhaka,音譯毘嚕陀迦。西藏名 Hphags-skyes-po。又作毘留多天、毘流離天、鼻溜荼迦天、毘樓勒天、毘樓勒迦天、毘樓勒叉天。乃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又稱南方天。住於須彌山之南面半腹之善見城中,常時觀察閻浮提之眾生,率領鳩槃荼、薜荔多等鬼神,守護於南方,能折伏邪惡,增長善根,為護法之善神。關於增長天之形像,諸說不同。據陀羅尼集經卷十一載,毘嚕陀迦身長一肘,著種種天衣,妝飾極精妙而與身相稱,左手伸臂垂下握刀,右手執矟,矟根著地。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載,南方增長大天王,其身青色,手執寶劍,守護八佛之南方門。又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此尊位於外金剛部院南門之東側。四天王之信仰,自古以來極為盛行,中國或日本均存有許多遺品,其形像亦各有不同。如河南省洛陽千祥庵存古閣中央後壁五尊佛之左側為仁王像,右側即為此天王,另有一夜叉相隨。浙江省天台山萬年寺惣門中,即置此天王於東北隅,手持琵琶。太白山天童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劍;普陀山普濟寺天王殿之像,手持蛇;普陀山法雨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傘;湖南省武昌寶通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傘及塔;漢口歸元寺天王殿之像,手持琵琶,其位置均在西南隅。河北省昌平居庸關所存者,為元代中期之作品;兩手按劍,曲右足由善鬼捧之,伸左足踏於怪鬼上,其構圖頗為雄壯,帶有喇嘛教色彩。[14]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aiśravana,巴利名 Vessavana,音譯為吠室羅摩拏、毘舍羅門、鞞沙門、毘沙門。又作普聞天、種種聞天。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閻浮提北方之守護神。住於須彌山第四層之北面。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兼守其餘三州。由於時常守護道場,聽聞佛法,故稱多聞。此多聞天王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時亦被視為戰勝之神而受到尊崇。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腳踏二鬼,左手持寶塔,右手捧寶棒。除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單獨尊崇。又能賜予福德。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所舉,可知于闐國對此天之信仰極盛。又據宋高僧傳卷一所載,我國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亦有此種信仰。另於敦煌千佛洞中,有絹本著色之毘沙門圖出土。在日本,鞍馬寺中藏有左手托額之祕佛,又有兜跋毘沙門,此即為密教傳入後,被視為單獨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另收藏於教王護國寺之多聞天像(唐代作),相傳本為守護王城而置於羅城門之樓上;其形像為西域式,頭戴多角形冠,身披堅韌皮革甲冑。另據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十二天供儀軌等所舉,多聞天之種子為 (vai),三摩耶形為寶棒,真言為「南莫三曼多沒馱南吠室囉嚩拏野娑嚩賀」。[15]

北京北海公園四大天王像。 從左至右:多聞天王,增長天王,持國天王,廣目天王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Surya,音譯作蘇利耶,修利,修野、又稱為阿彌怛(Aditra)、即日天子。又稱為日宮天子、日神。在印度,將「創造力」神格化,稱為日天。後為太陽神(梵 Sūrya,音譯蘇利耶)之別稱。即大日如來為利益眾生之故,住於佛日三昧,隨緣出現於世,破諸暗時,菩提心自然開顯,猶如太陽光照眾生,故稱為日天。在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作天人形,二手皆持蓮花,乘赤五馬車。有誓耶(梵 Jayā)、微誓耶(梵 Vijaya)二妃。[16] 若於十二天圖中,則右手所持蓮花之上,尚置有三足烏之日輪。身边有二位神女、八匹马牵引她们的车驾、他两手持莲花。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Candra,譯作旃陀羅、戰達羅、戰捺羅。又稱為月宮天子、月天子、寶吉祥天子、月神。音印度婆羅門教將月神格化,稱為月天。為金剛界曼荼羅外部二十天之一,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一尊。自古又稱蘇摩(梵 Soma)、蘇摩提婆(梵 Soma-deva)、星宿王(梵 Naksatra-nātha)、創夜(梵 Niśā-kara)、大白光(梵 Śītānśu)等。長阿含經卷二十二謂,月天子住於月宮殿,宮中有一大輦。輦為青琉璃所成,高十六由旬,廣八由旬,月天子即於此輦中與諸天女和合受樂種種五欲功德。其壽五百歲,子孫相承以持彼月宮。月天身有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故又有千光明、涼冷光明等異名。在密教,以月天為擁護佛法之天部之一,安於胎藏界外金剛部院西方拘摩羅天之傍。胎藏現圖曼荼羅中,月天身呈白肉色,乘坐三鵝,左手當胸,屈中指、無名指、小指,右手執杖,杖頭有半月形。头冠满月、月中玉兔。[17]

梵名 Guhyapada。又稱為金刚密迹。护法神。白脸、红色胸膛、肌肉鼓起、手持金刚杵。密跡金剛為名叫密跡的金剛力士[18],是欲界天中的夜叉神,現忿怒相,手持金剛杵[19][20]職責是擁護佛法[19]、降伏外道[21],以及降伏鬼神[22]。有說居住在曠野城[23],亦有說居於須彌山頂四角山峰[24]。祂的位階低於帝釋天毗沙門天,手下率領有五百名金剛力士,他們也被統稱為密跡金剛,主要的工作是防守天界的入口。[來源請求]密跡金剛自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就追隨在佛身旁,長期擔任佛的護衛,[25]大寶積經》記載其緣由如下:密跡金剛在過往無數劫前名叫法意太子,誓願在1001位兄弟成佛(即賢劫千佛與梵天[26])後,成為金剛力士保護諸佛並聽聞秘密佛法。[27]這些不為人知的教法,後來傳承給一些有神通的修行者,形成了大乘佛教中的許多經典。大乘佛教相信密跡金剛及其眷屬皆為菩薩化身[28],漢傳佛教認為祂是樓至佛化身[29][30]密宗稱密跡金剛為密跡、秘密主、夜叉王、金剛手秘密主等,[20][31]以其為大日如來之內眷屬,如釋迦佛與其弟子間的關係,[19]是密宗的傳承來源。

浙江普陀山观音法界的大自在天像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Maheś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譯作摩醯首羅、莫醯伊濕伐羅。又稱為摩醯首羅天、自在天王、天主。傳說為嚕捺羅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羅(梵 Śajkara)、伊舍那(梵 Īśāna)等之異名。此天原為婆羅門教之主神濕婆,信奉此天者被稱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為世界之本體,謂此天乃一切萬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風雷電,凡人間所受之苦樂悲喜,悉與此天之苦樂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則眾魔現,國土荒亂,一切眾生均隨其受苦;若世界毀滅時,一切萬物將歸入大自在天中。此蓋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現;然除殺傷、暴惡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護、治療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現。初時,此天與那羅延天同列於梵天之下,其後,其神位漸次升高,而成為最高神格,於婆羅門教中,被視為「其體常住,遍滿宇宙」,而有「以虛空為頭,以地為身」之泛神論之神格。然濕婆神進入佛教後,即成為佛教之守護神,稱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禪天。其像為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獨尊於色界。此天形像種類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見。列位在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西邊之西南隅,羅剎眷屬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開肘豎掌,屈中、無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執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腳下垂。[32]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Sajjñeya,音譯僧慎爾耶。又稱為散脂迦大將、散支大將。又稱僧慎爾耶大藥叉大將(梵 Sajjñeya-mahā-yaksa),或散脂鬼神。意譯作正了知。係北方毘沙門天王八大將之一,二十八部眾之總司。鬼子母之次子,父名德叉迦。一說為鬼子母之夫。此大將護持佛法不遺餘力,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隨處隱形擁護說法師及救護諸善男信女,離苦得樂。有關此大將之形像,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七載,其形狀甚為醜惡,胸部有三面,臍有兩面,兩膝有兩面,其面如象,獠牙似犬,眼中出火,火皆下流。[33]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Skanda,巴利名 Kh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違馱天。或稱韋將軍、韋天將軍。本為婆羅門教之神,又稱迦絺吉夜(梵 Kārttikeya,意譯六面子)、鳩摩羅(梵 Kumāra,巴同,意譯童子)、善梵(梵 Subrahmā,巴同),原為戰神,有六頭十二臂,手執弓箭,騎孔雀。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於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為伽藍之守護神,為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淨梵行童真之業。受佛陀付囑而鎮護東西南三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世傳佛陀涅槃時,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韋馱天乃急追取還。其形像身著甲冑,合掌,腕捧寶劍。於中國,自唐初之道宣律師感得其像後,各處之伽藍均設有其神像。有關其名稱,金光明經卷三鬼神品稱之為違馱天神,義淨所譯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八則譯作塞建陀天;又經軌中多稱為塞建陀或建陀天,而不作韋馱天。蓋金光明經所記之違馱天係為建馱天之誤寫,梵語應譯作私建陀。[34]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Prthivī,音譯比里底毘、鉢羅體吠、畢哩體微。又稱為堅牢、堅固地神、堅牢地神、地神天、堅牢地祇、持地神、地天。乃主掌大地之神。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第一地神由地湧出,降伏諸魔,第二地神再出,為佛明證。方廣大莊嚴經卷九降魔品亦載,佛剛成道,地神為作證明,從地湧出,曲躬恭敬,捧盛滿香花之七寶瓶供養。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安列男女二天,男天身赤肉色,戴寶冠,左手捧鉢,鉢中有鮮花,右掌向外安置胸前,坐圓座,三昧耶形為寶瓶,種子為 (pr);女天居男天左側(或後方),身白肉色,戴寶冠,右手安置胸前,左手置於股上,亦坐圓座。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則是白色女身形,開兩臂抱持圓輪,寶冠中有半月,種子為 (aj),三昧耶形為方形或寶瓶。此神原係印度太古時代崇祀之神,梨俱吠陀、阿闥婆吠陀等讚頌彼為具有偉大、堅固、不滅性、群生繁育、土地繁生等諸德之女神,梨俱吠陀更以之為諸神之母,而尊稱為地母(梵 Bhūmī),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八載為堅牢地神(梵 Drdhā-prthivī-devatā),即由其堅固之德而來,其後,佛教尊為菩薩而崇祀之。新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說微塵數之主地神,列舉普德淨華主地神、堅福莊嚴主地神、妙華嚴樹主地神、普散眾寶主地神、淨目觀時主地神、妙色勝眼主地神、香毛發光主地神、悅意音聲主地神、妙華旋髻主地神、金剛嚴體主地神等。密教為求福、鎮地、國土豐饒,而修之供養法,即稱地天供或土公供。[35] 形象為四臂或双臂、手持鲜花瓶和农具。

菩提樹之守護神。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五載,昔有一王毀滅佛法,漸至菩提樹時,菩提樹神自化現殊勝女身,佇立其前,彼王見已,尋生貪染,護法善神遂得其便,殺王及其軍隊、惡神眾。[36] 形象為双手拿着菩提树树枝。

山西善化寺的鬼子母像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Hārītī。音譯作訶利底、迦利帝、訶利帝母。為青色、青衣之意。意譯為愛子母、天母、功德天等。以其為五百鬼子之母,故稱鬼子母或鬼子母神。在漢傳佛教被認為送子娘娘。印度民间神仙。本為惡神之妻,生子五百,因前生發願,食王舍城所有兒子,由其邪願,命終遂生為藥叉,故至王舍城,專門竊食他人幼兒。佛陀欲訓誡之,遂藏其愛子,鬼子母神因而悲嘆痛傷。佛遂謂(大五四‧二○九中):「汝有子五百,今僅取汝一子,汝已悲痛若是,然汝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悲又將如何慟乎!」鬼子母神聞而皈佛,立誓為安產與幼兒之保護神。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載,西方諸寺祭鬼子母,於門屋處或食廚邊,塑畫母形抱一兒子,於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於前盛陳供食。若有疾病無兒息者,饗食薦之,咸皆遂願。其狀為手持吉祥果之天女形。[37] 形象為二膝盖上各一孩子、左手抱着一孩子、右手拿吉祥果。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Marīci。又稱為摩里支天、末利支天。意譯威光天、陽陷天。或稱末利支提婆(梵 Marīci-deva)、摩利支天菩薩。此天具有大神通自在力,擅於隱身,能為人消除障難,增進利益。此天之形像,有末利支提婆華鬘經所說之天女形,及大摩里支菩薩經卷一所說三面六臂乘豬像等。此天原為古印度民間崇拜之神,後為佛教所吸收,而列於天部;今印度那爛陀寺猶存其古像。以此天為本尊之修法,稱摩利支天法,有護身、隱身、得財、諍論勝利等功德。[38] 有時被視為是觀世音菩薩(或准提觀音[39]多羅菩薩化身,具有廣大的功德之力,能夠消災、除障、增福、滿願。在佛教的造像,一般是呈現天女的形像,三面、三目、八臂、拿着武器、座下有金。也有的形象為坐着莲花拿着扇子的坐像。在中國,摩利支天的信仰自古印度傳入後,漢傳佛教善信就有供奉摩利支天聖像、念誦摩利支天聖號、讀誦摩利支天經典。相傳鄭和等人下西洋,就是依靠著對摩利支天、媽祖北帝等神靈的信仰,平安航海。由於祈禱靈應,道教信徒尊之為斗母元君,視為眾星之母,納入道教神譜[39]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Sāgara-nāgarāja。又作婆竭羅龍王、娑伽羅龍王。娑竭羅,意譯為海。八大龍王之一。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龍宮居大海底,縱廣八萬由旬,七重宮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皆以七寶嚴飾,無數眾鳥和鳴。然諸龍皆為金翅鳥所食,僅娑竭羅龍王、難陀龍王等十六龍王倖免此難。此龍為降雨龍神,古來祈雨皆以之為本尊。又此龍為千手觀音之眷屬,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身呈赤白色,左手執赤龍,右手握刀,狀甚威武。其女年八歲,智慧利根,以持法華經之功,即身成佛,現男子身,具菩薩行。海龍王經、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等諸經,皆為佛對此龍王所說之法。[40] 有形象為青色、骑着乌龟。

14世纪元代閻摩羅王的画像。 陸信忠的“十个地狱之王”系列绘画之一。

源自於婆罗门教,梵名 Yama,巴利名同,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閻羅、剡魔,意譯作雙、雙世、遮止、靜息、縛、深惡勝業、可怖眾、平等。另一個梵名 Yama-rāja,又稱閻羅王、閻王魔、琰魔王、閻魔羅王、焰魔邏闍、閻摩羅社、琰魔邏闍。略稱閻羅、閻邏、焰羅、剡王、閻王、死王。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總司,地獄之主神。於上舉諸譯語中,雙,謂兄妹共為地獄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稱雙王。源自於印度神话。[41] 漢傳佛教中的十殿阎王之一。[42] 閻魔王原為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梵 Yama),乃日神(梵 Vivasvat)與娑郎尤(梵 Saranyu)之子,與其妹閻美(梵 Yamī)為同時出生之神祇,故稱雙王。另據波斯古經阿凡士塔注(Zend Avesta)載,人類之祖威梵哈梵特(Vīvanhvant)始作蘇摩酒以祈神,由此功德而得一子,名為伊摩(Yima),此子即是夜摩。由上所述,可知此神之起源甚早,然其發達之時代,或在吠陀時代之後期,此神與水天(梵 Varuna)、祈禱主(梵 Brhaspati)、阿耆尼(梵 Agni)三神有密切關係。梨俱吠陀中,亦載有關於此神之讚歌,及此神與其妹閻美之對話,其中,閻美稱夜摩為「唯一應死者」(梵 eka-martya),且夜摩亦欲死,故願自捨其身,入於冥界,而為眾生發現冥界之路,是為人類最初之死者,被稱為死者之王。此時代夜摩之住所,在天上界最遠之處,係一常奏音樂之樂土,有二犬為使者,常徘徊人間嗅出死者,以導之入冥界。然於阿闥婆吠陀中,則將夜摩之住所轉至下界,稱為夜摩城(梵 Yama-pura),係專依死者生前行為之記錄而司掌賞罰之神。至史詩摩訶婆羅多(梵 Mahābhārata)中,亦詳細記述夜摩恐怖之相貌,穿著血紅色衣服,頭戴王冠,騎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執索。此時代之夜摩具有兩種性格,一即所謂之死神,率領諸多使者奪人之生命,故當時稱「死」為往夜摩宮,稱「殺」為送夜摩宮;另一則為死者之王(梵 Preta-rāja)、法王(梵 Dharma-rāja),住於南方地下,為祖先世界(梵 Pitr-loka)之支配者。後世印度教神話傳說中,則將夜摩視為專為死者靈魂帶來苦惱之恐怖神。此一夜摩思想被引入佛教後,受上述諸種思想之影響,故夜摩一方面為居於六欲天中第三位之夜摩天,另一方面則為冥界支配者、人類行為審判者之閻魔王。關於閻魔王之攝屬與性質,於諸經論中有諸多異說,可歸類為下列五種:(一)地獄趣攝,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樓炭經卷二、瑜伽師地論卷二等所舉,在閻浮提之南,大金剛山內,有一閻羅王宮,其主名閻羅王,此王雖君臨地獄界,然亦同其他罪人一樣,於晝夜三時仍須受火熱之苦。(二)鬼趣攝,或餓鬼趣攝,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俱舍論卷十一等所舉,閻魔王為惡鬼(或餓鬼)之主領,號閻魔鬼王,住於閻魔羅界(餓鬼世界)。(三)閻羅王趣,於六十華嚴經卷十一、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六等,將閻羅王界與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並舉,由此推測,此等經論或認為在三惡道之外,另有一閻羅王界,此三惡道不為閻羅王所攝屬。六十華嚴經卷十一(大九‧四六九上):「如重病人常被苦痛、恩愛繫縛在生死獄,常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四)變化作,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二十唯識論等所舉,閻羅王化現於地獄中,以教誨罪人知其罪業,及所應受之刑罰與獄名。(五)菩薩作,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等所舉,菩薩化現為地獄主,以教誨罪人。又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大方廣十輪經卷一等所舉,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堅固誓願力,化現梵天、自在天、禽獸身、地獄卒身、閻羅王身等,以濟度一切眾生。另就閻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論,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樓炭經卷二、起世經卷四等載,閻羅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間,明示無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免墮於地獄中。又中阿含卷十二天使經、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中,則以生、老、病、死及治罪為閻羅王之五使者。流傳於民間之「閻羅王的三封信」故事,即是根據老、病、死三使者之典故改編而來。閻魔王之思想經由佛教傳入我國後,與道教之信仰相結合,而益形盛行,遂衍生出冥界十王、閻羅十殿等說。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載,閻羅王為冥界十王之第五,本地為地藏菩薩,係於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即第五個「七日」)時之冥王。據傳閻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係大海底東北部沃燋石下之叫喚大地獄,及十六誅心小地獄。亡魂在抵達第五殿前,須先至「望鄉臺」上觀望子孫在陽間之情形,後才至此殿受審判,此殿閻王鐵面無私,判刑正直嚴厲,加上十六誅心小地獄專誅世人之橫心、邪心、毒心、怨心、恨心、淫心、妒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故押入此殿之亡魂,個個心驚膽顫、面容憂懼,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慘刑。[41]

梵名 Kijnara,巴利名 Kinnara。又作緊捺洛、緊拏羅、緊擔路、甄陀羅、真陀羅。或稱歌神、歌樂神、音樂天。kij 為疑問詞,nara 為人之意;意譯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為印度神話中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八部眾之第七,作為天龍八部護法之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載,此神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聲,能歌舞。華嚴經疏卷五載其為天帝之執法樂神。大乘諸經中,佛說法之聽眾中常列其名。於密教,為俱毘羅之眷屬,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位中,位居北方第三重。於現圖曼荼羅,在外金剛部北方,摩睺羅伽眾之北有二尊緊那羅,俱呈肉色,其中之一於膝上安置橫鼓,另一於膝前安置二豎鼓,俱作欲擊鼓之勢。又觀世音菩薩為濟度眾生,而順應各種機類示現三十二種形相(即三十二應),其中第二十九即為「緊那羅應」。謂緊那羅若欲脫離緊那羅身,觀世音菩薩即於其前應現緊那羅身,為其說法,使之成就。[43] 緊那羅在少林寺作為武僧的信仰主神之一,是「棍術」之神,並且有在少林寺中有緊那羅王殿。這裡有一個緊那羅王顯靈的記載。依據《河南府志》記載,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負責廚房雜務的頭陀行者,蓬頭裸背赤足,常手持燒木棍,勤勞盡責。到了至正十年(1350年),劉福通等率紅巾軍軍圍攻少林寺,於最危急關頭,這位負責廚房雜務的行者卻手提燃燒的木棍,化成身高數十丈的緊那羅王,站在山峰上。紅巾軍見此異像大驚,即落荒而逃,少林寺從而倖免於難。寺僧方知是緊那羅王顯靈,遂建緊那羅殿,供奉其為護法伽藍。以後的禪宗寺院往往奉祀之,同時也視同中國民間信仰道教灶神[44]

紫微大帝,全稱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又稱星宮月府尊天,道教四御尊神之一,是斗姆元君的次子。為紫微垣星君道教認為,紫微垣位居蒼天眾星的正中,協助玉皇上帝掌控星斗、日月等,是眾星之主。紫微大帝也是人世間帝王的象徵,尤其主宰皇家禍福。住在紫微宫、掌管农业气候。

在中國道教中,是掌管的神明。亦叫作「豐隆」、「雷師」、「雷神」,世稱「雷公」。道教有多名雷公,皆稱天君,有王、馬、謝、周、龐、劉、荀、畢、鄧、辛、張等數十個神將,通稱天君,皆屬於雷祖雷聲普化天尊)所轄,常與司掌閃電之神的「電母」一起被提起。雷公,屬陽,故稱公;電母,屬陰,故稱母。雷公壽誕日為8月24日。一般只在祈求雨雪時才奉祀電母,但專門奉祀雷公的較常見。在漢傳佛教中、此神的形象與婆羅門教的迦樓羅的形象融合、一相是半人半鳥兽、左手结印、右手举锤、左脚踏鼓、右脚击鼓。


在《西游记》中

[编辑]

在16世紀明朝小說《西遊記》中、二十四諸天居住在觀音菩薩的普陀山上。他們作為保護普陀山的守護神、以及作為觀音的門徒、聽她闡述佛法。[45]

照片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佛教二十四诸天. 中国佛教文化网. 2010-09-01 [201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2.0 2.1 2.2 2.3 2.4 详解佛教中的二十四诸天. 腾讯. 2013-08-21 [201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3. ^ 初九禮敬 24 諸天護法
  4. ^ 供天中的二十四诸天 - 佛弟子文库. fodizi.net.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5. ^ 供佛齋天 | 南天寺. www.nantien.org.au.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6. ^ 吉祥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7. ^ Ten Small Mantras. www.buddhamountain.ca.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8. ^ 大吉祥天女咒 - “心灵法门” 佛教经文【学习版本】. 观世音菩萨心灵法门.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中文). 
  9. ^ 辯才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0. ^ 大梵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1. ^ 帝釋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12. ^ 持國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3. ^ 廣目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4. ^ 增長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5. ^ 多聞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6. ^ 日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17. ^ 月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18. ^ 大寶積經》卷8〈密跡金剛力士會〉:「金剛力士,名曰密跡。住世尊右。」
  19. ^ 19.0 19.1 19.2 丁福保. 链接至维基文库 金剛密跡. 《佛學大辭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20. ^ 20.0 20.1 丁福保. 链接至维基文库 密跡. 《佛學大辭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21. ^ 《雜阿含經》卷5:「時,有金剛力鬼神,持金剛杵,猛火熾然,在虛空中,臨薩遮尼犍子頭上,作是言:『世尊再三問,汝何故不答?我當以金剛杵,碎破汝頭,令作七分。』」
  22.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9:「爾時世尊告金剛手藥叉曰。汝可共我,往北天竺,調伏阿缽羅龍王。」
  23. ^ 《大寶積經》卷13〈密跡金剛力士會第三之六〉:「於是密跡金剛力士。所願已備得受佛決。所望已畢欣然大悅。叉手白佛言。唯佛大聖。就我曠野之界鬼王國土。在密跡宮舍。七日受請。……時佛默然。受密跡請七日供養。」
  24.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33:「蘇迷盧頂,是三十三天住處。……山頂四角,各有一峰。……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
  25. ^ 《增壹阿含經》卷22:「是時,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因在如來左,手執拂,密跡金剛力士在如來後,手執金剛杵,毘沙門天王手執七寶之蓋,處虛空中,在如來上,恐有塵土坋如來身。」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中引用此經,但稱之為執金剛菩薩。見《大智度論》卷35:「問曰:諸天供養事多,何以奉缽?答曰:四天王奉缽,餘天供養。諸天供養,各有定法:如佛初生時,釋提桓因以天衣奉承佛身,梵天王躬自執蓋,四天王四邊防護。淨居諸天欲令菩薩生厭離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門形。又出家時,四天王敕使者捧舉馬足,自四邊侍護菩薩。天帝釋取髮,於其天上城東門外立髮塔;又持菩薩寶衣,於城南門外立衣塔;佛至樹下時,奉上好草。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衛護菩薩;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如是等,各有常法。以是故,四天王奉缽。四缽義,如先說。」
  26. ^ 《大寶積經》卷9〈密跡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二〉:「其時諸子,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從拘留孫為始作佛,至樓由竟千佛也。其法意太子。則今金剛力士,名密跡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識其梵天是也。」
  27. ^ 《大寶積經》卷9〈密跡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二〉:「乃往過去久遠世時,無央數劫不可思議,爾時有佛,名無量勳寶錦淨王……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勇郡王……王千太子,其後二子……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諸人成得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在外威儀,省諸如來一切祕要。常委託依,普聞一切諸佛祕要密跡之事。信樂受喜,不懷疑結。」
  28. ^ 金光明經》〈鬼神品〉:「金剛密跡大鬼神王,及其眷屬五百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等,亦悉擁護聽是經者。」
  29. ^ 吉藏《法華義疏》卷12:「金剛神下第三示非凡非聖身。既為鬼神,屬四天處住,是故非聖身。實是樓至佛,故非凡。樓至,此云啼哭佛,獨住半賢劫度眾生。」
  30. ^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18:「盧至如來,梵語佛名,古譯樓至,唐云愛樂,即此賢劫中第一千佛劫末後成佛,即今之執金剛神是也。亦名密迹金剛。」
  31. ^ 一行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1:「金剛手祕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謂夜叉為祕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舊翻或云密迹。若淺略明義,祕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
  32. ^ 大自在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3. ^ 散脂大將.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4. ^ 韋馱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5. ^ 堅牢地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36. ^ 菩提樹神.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7. ^ 鬼子母神.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8. ^ 摩利支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39. ^ 39.0 39.1 藏傳佛教中 「豬」 的意象 (PDF). [2019-10-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6-29). 
  40. ^ 娑竭羅龍王.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1. ^ 41.0 41.1 閻魔王.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2. ^ 閻羅十殿.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43. ^ 緊那羅.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44. ^ Shahar, Meir.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2021-05-09]. ISBN 978-0-8248-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5. ^ Cheng'en Wu.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由Anthony C Yu翻译 Revise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1582]. ISBN 978-0-226-97131-5. OCLC 774147887 (英语).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