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腭-咝音同言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腭-咝音同言线
Centum (藍色)和 Satem (紅色)的粗略区域。最初噝音化的區域為深紅色。

腭-咝音同言线(Centum-Satem isogloss)是对印歐語系下语言进行划分的主要标准之一,它将印欧语劃分為腭音語言(Centum)和噝音語言(Satem),劃分依據是原始印欧语中三組软腭音——

*kʷ *gʷ *gʷʰ 唇軟腭音 合併為〈噝音〉語言
合併為〈腭音〉語言 *k *g *gʰ 純軟腭音
*ḱ *ǵʰ 腭化軟腭音 齒擦音化英语assibilation為〈噝音〉語言

在后继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噝音類語言中,唇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同時將腭化軟腭音噝音化。腭音類語言相反,硬腭化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這個過程在語言學又稱作噝音化(Satemization)過程。

大致來講,“東部”語言是噝音類,包括印度-伊朗语族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語族等,腭音都退化成為/s/、/ś/或/h/音;“西部”語言是腭音類,包括日耳曼語族義大利语族凯尔特语族等。腭音類-噝音類的等語綫處在希臘語亞美尼亞語之間,同時希臘語也有一些噝音類的特徵。有一些語言可能兩類都不屬於,比如安那托利亞語族吐火罗语族,可能還有阿爾巴尼亞語。總之,這種兩分法是屬於“並系”(或近源,paraphyletic)的,也就是說並沒有存在過“原始噝音語”或“原始腭音語”,但是發音變化是在很久之前(大約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内)現在已經絕跡的後原始印歐語言中隨地域逐漸傳播的。

欧洲语言中称将这一同言线划分出的两大分支称为 centumsatem,它源于拉丁语阿維斯陀語中对“百”的称呼。这两个词是同源的,首音均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腭音 *ḱ,不过在属腭音语的拉丁语中,c 仍代表软腭音,而在属咝音语的阿維斯陀語中,该音已演变为咝音 s

分支語言中之語音對應

[编辑]
PIE *ḱ *ǵʰ *kʷ *gʷ *gʷʰ
凱爾特語族 k g g kw, p[* 1] b gw
意大利語族 k g g, h[* 2] kw, p[* 3] gw, v, b[* 3] f, v
威尼托語 k g h kw ? ?
希臘語族 k g kh p, t, k[* 4] b, d, g[* 4] ph, kh, th[* 4]
弗里吉亞語 k[* 5] g[* 5] g, k k b g
日耳曼語族 h k g ~ ɣ[* 6] hw kw gw[* 7] ~ w[* 6]
安那托利亞語族 k,[* 8] kk[* 9] g,[* 10] k[* 11] g,[* 10] k[* 11] kw, kkw[* 9] gw,[* 12] kw[* 11] gw,[* 12] kw[* 11]
吐火羅語 k k k k, kw k, kw k, kw
阿爾巴尼亞語[1] θ, c, k[* 13] ð, d[* 13] ð, d[* 13] k, c, s g, ɟ, z g, ɟ, z
色雷斯語 s z z k, kh g, k g
亞美尼亞語 s c dz kh k g
斯拉夫語族 s z z k g g
波羅的語族 š ž ž k g g
印度-雅利安語支 ś h[* 14] k, č g gh
伊朗語支 s z z[* 14] k, č g g

註脚

[编辑]
  1. ^ 凯尔特语族内部,“p语支”和“q语支”对PIE *kʷ有着不同的反映,分别是:*ekwos → ekwos、epos。布立吞语支和南阿尔卑高卢语是p类,盖尔语支和凯尔特伊比利亚语支是q类,高卢语不同方言有不同反映。
  2. ^ PIE *ǵʰ → 拉丁语/h/或/ɡ/,取决于在词中的位置→ 奥斯坎-翁布里亚 *kh → /h/.
  3. ^ 3.0 3.1 PIE *kʷ和*gʷ→拉丁语/kw/、/w/(*kwis → quis),奥斯坎-翁布里亚/p/、/b/(*kwis → pis)。
  4. ^ 4.0 4.1 4.2 PIE *kʷ、*gʷ、*gʷʰ在雅典和多利亚方言中有3种不同反映:
    在/e, i/前/t, d, th/(IE *kʷis → Greek tis)
    在/u/前/k, ɡ, kh/(IE *wl̥kʷos → Greek lukos)
    在/a, o/前/p, b, ph/(IE *sekʷ- → Greek hep-)
    但迈锡尼希腊语中保留了*kw,伊奥利亚希腊语中变成/p/。
  5. ^ 5.0 5.1 弗里吉亚语的语料本就很少,所以腭-咝音反映的问题尚未彻底证实,主流观点认为弗里吉亚语反映颚音,/k/变成/ts/、/ɡ/变成/dz/是在前元音后的音变,这和大多数罗曼语一样,参见弗里吉亚语 § 音系
  6. ^ 6.0 6.1 原始印欧语浊塞音反映到原始日耳曼语有擦音的音位变体,在哥特语元音间保留。
  7. ^ 这是鼻音后的反映。其他地方的演化有争议且随语音环境变化,参见格林定律 § 例子的注释。
  8. ^ 卢维语大多数环境下反映为ts
  9. ^ 9.0 9.1 非词首
  10. ^ 10.0 10.1 卢维语中,在词首变为*y,在元音间丢失。
  11. ^ 11.0 11.1 11.2 11.3 非词首
  12. ^ 12.0 12.1 卢维语中反映为w
  13. ^ 13.0 13.1 13.2 PIE *ḱ、*ǵ、*ǵʰ在早期阿尔巴尼亚语中主要变成塞擦音/ts/和/dz/,接着前移为/θ/和/ð/。但在特定语境下,一个或两个音变都不发生,使得它仍为软腭音(例如krah),其他的则根据环境变为/s/和/z/、/ts/和/dz/或/c/和/ɟ/。接着擦音/ð/在现代口语的特定环境下变成塞音/d/
  14. ^ 14.0 14.1 pIE *ǵʰ → 原始印度-伊朗语*džjh → 印度/h/、伊朗/z/。

參考文獻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1. ^ Orel, Vladimir (2000).《阿尔巴尼亚语简明历史语法:原始阿尔巴尼亚语构拟》66-72页。历时上的颚化参见72-77页,古软腭音的颚化参见72-74页。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