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Length: 109426 | pFad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7%82%B3%E6%9D%BE

何炳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何炳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何炳松。

何炳松(1890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柏丞浙江金华人,中国历史学家。[1][2]

生平

[编辑]

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何炳松出生于金华文昌巷的一知识分子家庭。其祖先住在今金华市婺城区羅店鎮后溪河村。1903年,十三歲便中了秀才。同年,金华府将丽正书院改为金华府中学堂,何炳松成为该校首批20位学生之一。1906年,由于成绩优异,何炳松尚未毕业便被保送进浙江高等学堂预备科,三年后转入正科。他的朋友金兆梓回忆称,何炳松自金华府中学堂到浙江高等学堂“无试不冠军”。1912年,自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获浙江省府公费送往美国留学。1912年冬,何炳松启程赴美国。在美国的四年留学期间,他一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法语政治学经济学。1913夏,考入威斯康辛大学德语历史学、政治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期间,他还于1914年起获聘为历史系兼职助教,负责收集远东中日关系的资料。1915年,何炳松自威斯康辛大学毕业,获政治科学士学位。同年,他考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研究现代史及国际政治,1916年毕业获政治科硕士学位,畢業後父母一再催促回國,故沒能繼續學業。便便在美国期间,他还担任留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会长为胡适)。[1][2]

归国后,何炳松起初担任浙江省长公署助理秘书,不久改任浙江省视学。1917年,何炳松应蔡元培的聘请,到北京大学史学系任教授。同时,他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在这一时期,他的译作《新史學》(The New History)完成。[2]

1922年到1923年,何炳松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7月,该校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合并为新的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何炳松任合并后的首任校长。1925年,何炳松任武昌师范大学校长。[2]

1926年,何炳松赴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历任史地部主任、国文部主任、编译所所长、大学丛书委员会委员等职。任内,他主编了《中学史学丛书》、《教育杂志》等,并兼任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教授。1934年当选中华学艺社理事长。1935年至1946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1946年5月,任金华国立英士大学校长,但因病而未到任。[1][2]

1946年7月25日,何炳松在上海中华学艺社病逝。其墓在金华城北道院塘。[1][2]

家庭

[编辑]

著作

[编辑]
  • 《歷史研究法》
  • 《通史新義》
  • 《程朱辩异》
  • 《浙东派溯源》
  • 《新史学》(译作)
  • 《西洋史学》(译作)
  • 《历史教学法》(译作)
  • 《中古欧洲史》(编译)
  • 《近世欧洲史》(编译)

学术贡献

[编辑]

他力倡社會科學與史學結合,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1][3]。他對當時民間中國原有之物不分好壞僅須加「國」字即成時髦玩物之風頗感憂心,並反胡適等人所倡之全盤西化論[3]

參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世界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炳松,中华何氏网,2012年6月15日. [2012年8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22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何炳松,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政府,于2012-8-10查阅. [201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3. ^ 3.0 3.1 3.2 彭明輝 (歷史學家),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2001,第36~40,55~59頁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游美同學錄·何炳松》,出自《游美同學錄》








ApplySandwichStrip

pFad - (p)hone/(F)rame/(a)nonymizer/(d)eclutterfier!      Saves Data!


--- a PPN by Garber Painting Akron. With Image Size Reduction included!

Fetched UR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7%82%B3%E6%9D%BE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