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Length: 154245 | pFad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E%B7%E9%B8%BF%E7%A6%8F

殷鸿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殷鸿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殷鸿福
出生1935年3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定海县(今舟山市
职业地质古生物学家
经历
    • 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助教(1961-1978)
    • 武汉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1978-1986)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86至今)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1996-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学部,1993年)

殷鸿福(1935年3月19日),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煤田地质专业,1961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曾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80-1982)、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90-1991)作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至1997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殷鸿福在1986年提出以牙形石微小欣德刺的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取代耳菊石作为界定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生物标准,获得了国际学术界地普遍承认。殷鸿福被选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在他领导下,二叠系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即“金钉子”)于2001年正式设在了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在研究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原因中,殷鸿福主张生物大绝灭的原因主要是海水进退、火山事件、地球化学异常所造成的灾变环境(新灾变论)与生物内在演替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殷鸿福是中国最早从事古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生态地质学专著《中国古生物地理学》(1988)。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介绍新的生物演化理论“间断平衡论”。他还指出古生物演化应包括渐变突变灾变三种形式的理论。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ApplySandwichStrip

pFad - (p)hone/(F)rame/(a)nonymizer/(d)eclutterfier!      Saves Data!


--- a PPN by Garber Painting Akron. With Image Size Reduction included!

Fetched UR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E%B7%E9%B8%BF%E7%A6%8F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