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Length: 112697 | pFad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6%AD%A6%E9%9B%84

黃武雄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黃武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rofessor
黃武雄
教授
出生(1943-02-22)1943年2月22日
日屬台灣新竹
国籍 中華民國
學術背景
教育程度
  • 美國 Rice Univ. 數學系博士(1971)
  • 臺灣大學數學系(1966)
  • 台中一中(1960)
學術工作
研究機構
  • 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1972-2011)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72~1985)
  • 中央研究院代理所長(1972~1973)
  • Michigan Wayne State Univ. Assistant Professor(1970~1973)

黃武雄 (英語:Wu-Hsiung U. Huang,1943年),台灣數學家、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者、文化評論與社會運動者、作家,筆名鄭本、阿南、南遲、黃南、黃牧等,本名仲昭。曾任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1972–2011),專業微分幾何。1970年代,為教育部編寫數學教材,實地試教高中數學,巡迴五十多所中學,討論數學教育。另進行大規模的農村調查,了解劇變中的台灣農村,累積草根經驗,同時在第二線支持台灣民主運動。1980-1990年代,提倡校園民主,籌備人本教育促進會,著書立說,為人本主義奠定理論基礎。1990中期,發起民間教育改造運動,並倡議普設社區大學。2000年之後,倡議闢設環島千里步道,涉足環境保護運動。同時持續筆耕,在思想、教育、數學與經濟哲學方面,研究出書及發表論文。

生平與學經歷

[编辑]

黃武雄生於台灣新竹,父籍嘉義朴子。父親黃集榮日治時期知識份子,台北高等學校七年制(尋常科)畢業,進九州帝國大學修習德國文學,於第四年祖父黃柔嚴命輟學回台。母親陳淑媛為日治時期代書陳招勝(妻盧氏)之女,受日治國民教育,並修習漢學。

1948年,黃武雄以本名黃仲昭入學,進豐原瑞穗國小,後隨父母在西部平原南北遷徙,每年轉校一次。[1]1954年在台中大同國小畢業,考入台中一中,1957直升高中部。1960年保送進台大數學系。1966年赴美國萊斯大學數學研究所;1968年至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隨陳省身、Kobayashi與Blaine Lawson做論文;1970年4月回萊斯大學取得Ph.D,旋即赴密西根Wayne州立大學任教兩年。

1972年回台,由中央研究院與台大合聘,分別於1975與1976升任研究員及正教授。1983-1984,至史丹佛大學訪問,並授課常微分方程。

1972–1973年間藉擔任中研院數學研究所代理所長之便,申請研究計畫,進行全省農村抽樣調查。1974-5年間,替教育部編寫高中數學實驗教材,要求借調至彰化高中實地試教一年。1984年辭去中研院職務。1999年因創辦永和社區大學自台大辦理退休,翌年又回台大兼任,繼續授課大域微分幾何、變分法、橢圓微分方程。2011年退休。

黃武雄與配偶蘇治芬育有一子年詢,與前妻吳貴美育一女年織。 

社會互動

[编辑]

黃武雄除經常獲得專業研究獎助之外,對於教育文化與文學藝術有廣泛的興趣,以散文見長,1982年獲中國時報文學/散文推薦獎。《童年與解放》一書列為1994年聯合報年度十大最佳書籍,所畫繪本《那裡有條界線》得1997年小太陽獎。1991年與友人成立里巷工作室,策劃拍攝影片《笑罷童年》,至全國各地巡迴展出,討論教育結構的關鍵問題,為1994年410教改運動鋪路,該影片入選1993年世新年度十大紀錄片。

除著書之外,黃武雄一生寫過數百萬的評論文字,強調自由、理性、人類一家與多元文化,反對極權主義民粹主義種族歧視。主張參與式的民主、保護環境、尊重事實、知識解放,在這些基礎之上,爭取每一個體的自由,發展人的想像力與創造潛能,使人類的創造文明永續。在道德問題上,反對泛道德論調,強調善包含於真之中。

思想與研究

[编辑]

思想方面,主張人對世界的了解必須是整體。除開利益的糾葛與爭奪之外,人對世界片面與斷裂的認識,是世界紛擾不休的根源。著有《童年與解放》、《學校在窗外》等書,論述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更有參與世界的熱情,不因先天條件不同而異。準確的說,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三項創造性特質:掌握整體特徵的能力,生之勇氣與沒有偏見。這些特質使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除非它們受到壓抑。從這理論,黃武雄試圖揭露兒童如何學習語言的機制,並解決Noam Chomsky與Jean Paul Piaget兩家關於兒童語言學習的歷史爭論。他認為兒童係透過掌握語音發生時的整體情境,嘗試錯誤,了解字彙的涵義,亦即:用「整句/取代/試誤」的創造性學習,代替大人依賴「單字/文法/組合」的分析性學習。黃武雄釐清人的自然能力與文明能力。自然能力是每個人天生都擁有的,是人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基礎。文明能力則植根於抽象。人的智商,檢測的只是抽象能力,不是人能力的全部。文明的特徵是抽象。抽象能力必須在文明社會中發展。

另一方面,黃武雄提出維生、互動與創造三項作為人類存在的根本趣向,以此詮釋人存在的意義與活著的動力;批判「維生肥大症」,指出在資源豐裕的社會,維生肥大症壓抑了人渴求互動與創造的存在趣向,這是社會與心理諸多問題的根源,也是教育從屬於經濟而變質的肇因。

教育理念

[编辑]

在台灣的教育實踐上,黃武雄著有《台灣教育的重建》、《教改中的左與右》、《教改怎麼辦?》、《教育四書》…等。主張釋放孩子的心智,並解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力關係,使得孩子基於前述天生擁有的(三項)創造性特質,得以自由發展,孩子對於知識的「創造性學習」,不應被大人慣性的「分析性學習」完全取代。在近著《教育四書》中、提出「起惑點」的概念,與「網路取材自學共學,教師退居諮詢員的角色」,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熱情,以取代沈悶無效率的傳統教學。

他主張學校教育必須而且「只須」做兩件事。1. 打開孩子的經驗世界;2. 發展其抽象能力。第三件事便是留白。

1994年4月10日所發動的410民間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落實小班小校、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四大訴求,就是為了從結構面上,為每一個孩子鋪陳有利的學習環境。

黃武雄釐清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套裝知識是知識的骨架,經驗知識是血肉。人深入經驗知識才會發展出理性與批判思考,共同經營合理與符合人性的世界。但學校教育只著重套裝知識,在維生肥大的誘因下,藉由套裝知識把人分等分級分類,使知識工具化,使人的反思與自覺這重要的成分,從知識中抽離,這是世界紛擾不休的緣由。只有套裝知識的灌輸,沒有經驗知識的成長,造成人對知識普遍倦怠,亦發展不出內在一致的世界觀。他又指出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百科全書派認為知識普及可以增進人類福祉,但兩個世紀以來,壓迫與苦難仍然不斷,戰爭四起,屠殺的慘劇此起彼落,根本原因是十九世紀以來,普及的國民教育與中等教育,只傳授套裝知識,把知識工具化,未能在教育領域內深化經驗知識,培養獨立思考的個人。人云亦云的人民,看不到社會共同的福祉,容易被操控,讓集體意識膨脹,甚至附合獨裁者與民粹領袖的意志,帶來世界一次次深重的災難與浩刧。

研究專長

[编辑]

黃武雄數學研究的主要領域為微分幾何,他釐清cmc曲面(surface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的凸性問題,提出其上extremal domain的普遍意義,並證明凹狀區域如果存在則必然廣大,或延伸至邊界。在晚近的研究中,考慮cmc曲面上的變形域(deforming domains),引入分析方法,提出set-continuity的概念,找到Jacobi場的結構性分佈。同時,他在經濟哲學方面有三篇重要的長篇論文,連續刊登在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針對Kenneth Arrow理性公共選擇不可能的impossibility school,提出另類觀點,認為該學派論點的根本問題在於其架構已經先天的排除了singularity的存在性。他重建新的架構,不先天排除singularity,因而證明理性公共選擇並非數學的不可能。三篇論文分別深入Baigent, Chichilnisky與Arrow的主要論述,予以分析與批判,並建立容許理性公共選擇的新架構。

教改爭議

[编辑]

410教改施行30周年,迄今爭議不斷,外界大多認為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要負起最大的責任。但李於2024年7月9日接受網路媒體專訪時再度論及此事,直言廣設高中大學政策,來自於曾經任教於台大數學系教授的黃武雄建議 [2]。黃尚未對此事做出回應。

著作與專書

[编辑]

A 專業論文

[编辑]
  • A3. Huang, W.-H. (2004), “Is Proximity Preservation Rational in Social Choice Theory?”,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vol. 23, No.3, 315-332. (全文pdf)
  • A6. Huang, W.-H. (1992), “Superharmonicity of Curvatures for Surfaces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 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52: 291-318. (全文pdf)
  • A7. Huang, W.-H. (1993), Boundedness of Surfaces of Constant Sign Mean Curvature and the Phragmen Lindelof Problem, Advances in Geometric Analysis and Continuum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Press, Cambridge, 116-123.
  • A8. Huang, W.-H. (1974), "Equivariant Method for Periodic Map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89: 175-183.
  • A9. Huang, W.-H and Lin, C. C(2020), Geometry of Jacobi fields on CMC hypersurfaces of Euclidean spaces, working paper.
  • A10. Huang, W.-H. (1994), Elliptic Solution Surfaces with Second Order Boundary Conditions,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1. Huang, W.-H. (2005), “Curvature Distribution and Maximum Principle of Curvatures on Elliptic Solution Surfaces”,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2. Huang, W.-H. (1983), “Level curves and minimal points of capillary surfaces over convex domain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Volume 11, Number 3, 1983.
  • A13. Huang, W.-H. (1977), “On the weak Riemannian degree of freedom”,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Volume 5, Number 2, 1977.
  • A14. W. H. Huang & A.-N. WANG (2009), “Cantor’s Sets and Kids’ Circle Drawing”,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5. Huang, W.-H. (1997), “Singularities in Social Choice Theory–Democracy Is Not Mathematically Unsound”, Technical Report, NTU. (全文pdf)
  • A19. 黃武雄 (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 100:頁32-45。
  • A21. 黃武雄 (1989),「通識教育、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上):理性的叛逆與解放」,通識教育季刊, n.1,2, p.1-17; 數學傳播季刊,第22卷第2期。 (全文pdf)
  • A22. Wu-Hsiung U. Huang (1970), Integral formula in spheres, Ph.D. Thesis, Rice University.
  • A23. Wu-Hsiung U. Huang (1969), Minimal submanifolds in complex projective spaces, Ph.D. Thesis, Rice University.

B 書籍

[编辑]
  • B1.《大域微分幾何》上、中、下三卷(2020初版),台大出版社。
  • B2.《小樹的冬天》(2019初版),新迪出版社。
  • B3.《學校在窗外》(初版2003;再版2007/三版2013/教改20周年紀念版 2013),左岸文化;簡體中文版2009,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B4.《學校在窗外潮本》(2021網路時代版),左岸文化。
  • B11.《如何教高中數學–改進中的數學教學》(1976),正中書局。
  • B12.《老師我們去哪裡?–談中學數學》,人本教育基金會。
  • B13.《木匠的兒子》(1987),聯經出版社。
  • B14.《數學教室合輯》(1995),人本教育基金會。

C 研究計畫

[编辑]
  • C1. 定號均曲率曲面的成長問題,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5。
  • C2. CMC曲面之穩定性及幾何行為,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3。
  • C3. 橢圓方程解曲面的內部幾何與其二階邊界條件,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1。
  • C4. Superharmonicity of curvature for surfaces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s (橢圓方程自由邊界解的幾何形狀),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85。
  • C5. 台灣農村調查,中央研究院 & 農復會 (行政院農委會前身) 補助計畫,1973~1975。
  • C6. On the curvature of piecewise Riemannian Manifolds, NSC, ROC math.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report, Vol. 5 (1977)
  • C7. The constant rank theorem in negatively curves space forms, NTU, Technical report (1992)

外部連結

[编辑]

黃武雄教授網站-學術研究

黃武雄教授網站

參考資料

[编辑]
  1. ^ Ycforfbt, 作者. 我在大學讀書的日子─黃武雄老師訪談. 黃武雄教授文集. 2010-10-13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臺灣)). 
  2. ^ 撇清教改罪名 李遠哲:廣設高中大學是台大前教授黃武雄建議. 中時新聞網. 2024年7月9日 [2024年7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年7月10日). 








ApplySandwichStrip

pFad - (p)hone/(F)rame/(a)nonymizer/(d)eclutterfier!      Saves Data!


--- a PPN by Garber Painting Akron. With Image Size Reduction included!

Fetched UR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6%AD%A6%E9%9B%84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