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Boot中的缓存支持(二)使用Redis做集中式缓存

DD的博客全面升级,阅读体验更佳(尤其是系列教程),后续不再通过这里发布新文章,而是改到 www.didispace.com 发布啦,奔走相告!点击直达~

上一篇介绍了在Spring Boot中如何引入缓存、缓存注解的使用、以及EhCache的整合。

虽然EhCache已经能够适用很多应用场景,但是由于EhCache是进程内的缓存框架,在集群模式下时,各应用服务器之间的缓存都是独立的,因此在不同服务器的进程间会存在缓存不一致的情况。即使EhCache提供了集群环境下的缓存同步策略,但是同步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暂的缓存不一致依然存在。

在一些要求高一致性(任何数据变化都能及时的被查询到)的系统和应用中,就不能再使用EhCache来解决了,这个时候使用集中式缓存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本文将介绍如何在Spring Boot的缓存支持中使用Redis进行数据缓存。

下面以上一篇的例子作为基础进行改造,将缓存内容迁移到redis中。

准备工作

可以下载案例Chapter4-4-1,进行下面改造步骤。

先来回顾一下在此案例中,我们做了什么内容:

  • 引入了spring-data-jpaEhCache
  • 定义了User实体,包含idnameage字段
  • 使用spring-data-jpa实现了对User对象的数据访问接口UserRepository
  • 使用Cache相关注解配置了缓存
  • 单元测试,通过连续的查询和更新数据后的查询来验证缓存是否生效

开始改造

  • 删除EhCache的配置文件src/main/resources/ehcache.xml

  • pom.xml中删除EhCache的依赖,增加redis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 application.properties中增加redis配置,以本地运行为例,比如:
spring.redis.host=localhost
spring.redis.port=6379
spring.redis.pool.max-idle=8
spring.redis.pool.min-idle=0
spring.redis.pool.max-active=8
spring.redis.pool.max-wait=-1

我们需要做的配置到这里就已经完成了,Spring Boot会在侦测到存在Redis的依赖并且Redis的配置是可用的情况下,使用RedisCacheManager初始化CacheManager

为此,我们可以单步运行我们的单元测试,可以观察到此时CacheManager的实例是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ache.RedisCacheManager,并获得下面的执行结果:

Hibernate: insert into user (age, name) values (?, ?)
Hibernate: select user0_.id as id1_0_, user0_.age as age2_0_, user0_.name as name3_0_ from user user0_ where user0_.name=?
第一次查询:10
第二次查询:10
Hibernate: select user0_.id as id1_0_0_, user0_.age as age2_0_0_, user0_.name as name3_0_0_ from user user0_ where user0_.id=?
Hibernate: update user set age=?, name=? where id=?
第三次查询:10

可以观察到,在第一次查询的时候,执行了select语句;第二次查询没有执行select语句,说明是从缓存中获得了结果;而第三次查询,我们获得了一个错误的结果,根据我们的测试逻辑,在查询之前我们已经将age更新为20,但是我们从缓存中获取到的age还是为10。

问题思考

为什么同样的逻辑在EhCache中没有问题,但是到Redis中会出现这个问题呢?

在EhCache缓存时没有问题,主要是由于EhCache是进程内的缓存框架,第一次通过select查询出的结果被加入到EhCache缓存中,第二次查询从EhCache取出的对象与第一次查询对象实际上是同一个对象(可以在使用Chapter4-4-1工程中,观察u1==u2来看看是否是同一个对象),因此我们在更新age的时候,实际已经更新了EhCache中的缓存对象。

而Redis的缓存独立存在于我们的Spring应用之外,我们对数据库中数据做了更新操作之后,没有通知Redis去更新相应的内容,因此我们取到了缓存中未修改的数据,导致了数据库与缓存中数据的不一致。

因此我们在使用缓存的时候,要注意缓存的生命周期,利用好上一篇上提到的几个注解来做好缓存的更新、删除

进一步修改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在更新age的时候,通过@CachePut来让数据更新操作同步到缓存中,就像下面这样:

@CacheConfig(cacheNames = "users")
public interface UserRepository extends JpaRepository<User, Long> {

@Cacheable(key = "#p0")
User findByName(String name);

@CachePut(key = "#p0.name")
User save(User user);

}

在redis-cli中flushdb,清空一下之前的缓存内容,再执行单元测试,可以获得下面的结果:

Hibernate: insert into user (age, name) values (?, ?)
第一次查询:10
第二次查询:10
Hibernate: select user0_.id as id1_0_0_, user0_.age as age2_0_0_, user0_.name as name3_0_0_ from user user0_ where user0_.id=?
Hibernate: update user set age=?, name=? where id=?
第三次查询:20

可以看到,我们的第三次查询获得了正确的结果!同时,我们的第一次查询也不是通过select查询获得的,因为在初始化数据的时候,调用save方法时,就已经将这条数据加入了redis缓存中,因此后续的查询就直接从redis中获取了。

本文内容到此为止,主要介绍了为什么要使用Redis做缓存,以及如何在Spring Boot中使用Redis做缓存,并且通过一个小问题来帮助大家理解缓存机制,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缓存生命周期的控制,防止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代码示例

本文的相关例子可以查看下面仓库中的chapter4-4-2目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didispace.com/springbootcache2/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