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五月风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月风暴
Mai 68
六八运动的一部分

芒通市标语“禁止禁止!”(Il est interdit d'interdire !)(上)
波尔多街头的街垒(左中)
七月的朗德街头有人在墙壁上涂鸦“五月抗争万岁!”(Vive la lutte de mai !)(右中)
巴黎街头的罢工中,有极左翼不满者打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肖像和标语“为人民服务”(Servir le peuple)(下)

日期1968年5月2日-6月23日
地點
法國
方法佔領運動野猫罢工總罷工
結果1968年法国立法选举執政黨首次取得決定性多數,並導致左翼聯盟長達十年的衰弱。
衝突方
領導人物
无统一代表示威者的领导或组织运作
较为知名的参与者:
弗朗索瓦·密特朗(后成为法国总统)
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

五月风暴(法語:Mai 68),也称五月运动五月革命五月事件(法語:événements de mai-juin 1968),是1968年春夏之交法国发生的持续约七周的学生运动[1],在该次事件中出现了大量的总罢工游行占领英语Occupation (protest)大学工厂英语Occupation of factories的行动,并导致法国经济发展停滞[1]。抗议活动十分激烈,政府一度担忧引起革命甚至内战夏爾·戴高樂在事件中秘密逃向德国,造成国民政府一度瘫痪。五月风暴与该时期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运动遥相呼应[2],而其中使用的歌曲、富有想象力的海报、街头涂鸦和标语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3][4]

不满始于一系列极左翼学生反对资本主义消費主義美帝國主義及传统制度的罷課。法国警方选择强硬镇压学生的示威,进而导致法国工会联合会英语Trade unions in France团结了一千万工人发起同情罢工英语Solidarity action,占到当时法國人口的22%[1]。同情罢工的主要标志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团结了左翼政党、学生和工会的野猫罢工[1]。这是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总罢工,也是第一次全国性的野猫罢工[1]

五月风暴的余波至今仍影响着法国社会,它本身也被视作法国历史的文化、社会及道德上的转折点。当年的运动领袖之一的阿兰·热斯马尔英语Alain Geismar随后指出运动本身“作为一场社会革命,而非一场政治革命”已经成功[5]

背景

[编辑]

经济情况

[编辑]

法国的五月风暴爆发于辉煌三十年期间,即法国战后的经济快速成长期。1960年代,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以每年提升5%的速率增长。1954年至1968年间,有浴缸或淋浴的家庭比例从10%上升到50%。有厕所的家庭比例从25%上升到50%。

然而,法国社会非常不平等,基尼系数很高。此外,这种增长还与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之后分阶段启动的欧洲共同市场框架内的国际竞争加剧有关。六国之间的海关壁垒于1968年7月1日解除。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和工资压力正在增加,而深刻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 纺织,机械和冶金工厂大量关闭
  • 470,000至500,000名失业人口
  • 5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 200万人每月只能得到约400或500法郎的工资

1967年法国建立了国家就业局英语Agence nationale pour l'emploi。1968年初,法国失业率达到2%。年大矿商罢工标志着矿业世界的萎靡不振,在致命危机爆发之前,采矿世界正在经历最后几年。1966年至1967年间,巴黎地区和各省也举行了大量罢工。200万工人依靠转业最低保障金英语Salaire minimum interprofessionnel garanti生活,感到被排除在繁荣之外,其中许多是工厂工人,妇女或农民工。1967年的《社会保障条例》中,工人的工资进一步降低。贫民区依然存在,最著名的是楠泰尔

高等教育的扩大化导致了校园内的场所问题,设备和交通匮乏问题严重。1967-1968年,政府还再次谈论“择校问题”,让学生感到担忧。

政治气氛

[编辑]

1968年2月,法国共产党法国社会党合作成立了选举联盟,共产党自此长期支持社会党的候选人,而两党在该年二月的《二月宣言》中一致同意以联合政府的方式让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和他的戴高乐党下台[6]

文化环境

[编辑]

战后的社会瞬息万变,城市化与农村人口外流,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国家教育和大学的大规模化,休闲、娱乐和大众媒体文化的出现,都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 1968年也是青年们确定自身政治文化地位的年份。年轻人们有属于他们的传媒(《当前杂志法语Actuel (magazine français)》《切腹法语Hara-Kiri (journal)》),广播节目(嗨,哥们法语Salut les copains (émission de radio)),乐队(滚石乐队披头士乐队约翰尼·阿利代)。

年轻人们同样有其自身的诉求(特别是在性自由方面),而当局和成人世界对此知之甚少。

在宗教层面上,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派系斗争动摇了传统的天主教,尤其体现在公教进行会上。当时代表很大一部分年轻基督徒的法国童子军法语Scouts de France修改了他们组织中的等级关系。由于受到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基督教学生青年法语Jeunesse étudiante chrétienne内部也发生了分裂。1965年10月23日,教皇保禄六世再次授权工人神父法语Prêtre ouvrier在工地工作。许多基督徒关心的是更新信徒与宗教权威的关系,重新审视实践和教律,甚至调和信仰与革命的关系

大学示威

[编辑]

3月22日,一些极左翼团体组织了包括一些知名诗人、音乐家在内的150人占领了巴黎农泰尔文学院的行政大楼,并在大学理事会会议室举行会谈,讨论法国社会的阶级歧视及控制大学经费的政治官僚机构。农泰尔文学院的行政部门随后叫来警察包围了行政大楼。在宣布了诉求之后,学生们在未与警察爆发冲突也未被逮捕的情况下正常地离开了大楼。在第一次行动之后,其中一个名为“3月22日运动”的一些领导人曾被大学的纪律委员会叫去谈话。

經過

[编辑]

学生抗议

[编辑]

5月2日,巴黎农泰尔文学院的学生在3月22日运动的组织下展开了一场反对越战的抗议,一些课程被迫停止,校方决定将学校关闭。同一天,学运领袖丹尼爾·孔-本迪被司法审查。这些事件促成了学运的蔓延[7]

从5月3日起,抗议活动便一浪高过一浪。5月3日,索邦神学院的前庭被400名抗议者占领,校长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直接要求警察介入,后者与学生发生了对抗,500多名学生被讯问,27人被捕。当天晚上,拉丁区开始出现街垒。警察同时进驻巴黎大学,驱赶集会学生,封闭学校[7]

5月4日和5日,陆续有学生被判刑,5日,警察开始在拉丁区巡逻。6日,学生团体组织的游行被禁止,但仍有两万名示威者进行了游行,下午至晚间,6000多名学生与警方激烈对抗,警察挥舞警棍,使用催泪瓦斯弹,422人被逮捕,六百余人受伤。戴高乐总统表示决不容许街头暴乱[1]

5月7日,学生在凯旋门下的无名烈士墓前高唱《国际歌》,再次与警方对抗。8日,法国共产党总工会法国工人民主联盟英语French Democratic Confederation of Labour表示支持学生,拉丁区示威继续[7]

5月9日,学生在索邦神学院静坐,面对教育部长宣布关闭校园的决定,法国学生全国联盟全国高校教师工会法语Syndicat national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号召学生和教师上街游行抗议[7]

5月10日白天,五万人在巴黎街头游行,其中有五千中学生加入,国营电视台报道示威的节目被禁播。晚上,警方在圣日耳曼大道圣米歇尔广场封路,试图包围学生以便进攻。学生于是开始建造街垒抵抗。10日深夜,学生与向街垒冲锋的警察又发生大规模冲突,360余人受伤,500多人被捕,100多辆汽车被焚毁。骚动很快波及外省城市。[1]

5月11日凌晨2点,法國共和國保安隊接到命令开始进攻,警察向街垒投掷催泪弹,学生则予以回擊。对峙持续了4个小时,直到凌晨6点,警方拿下全部街垒,驱散了全部学生。数百人受伤,五百多人被逮捕,近两百辆汽车被烧毁。同日,法國總理蓬皮杜出访回国,力主用溫和的手法平息运动,宣布赦免令,释放被捕学生,重新开放巴黎大学。但为时已晚,未能平息事态。

工人罢工

[编辑]
法國南部的罢工者,他们身后写有“工厂已被工人占领”的牌子和诉求清单,摄于1968年6月

各工会组织5月13日举行总罢工。60~70万人上街游行,政治口号是:“十年太长了!”、“戴高乐辞职!”矛头直指戴高乐。当街垒巷战转为和平示威时,当局认为这场运动已近尾声,没有安排警力阻止游行。[1][8]

5月14日,南方飞机公司布格奈的工厂里的工人发动罢工。但随后几天中,雷诺-克莱翁洛克希德-博韦雷诺-弗兰英语Flins Renault Factory等工厂先后罢工。罢工运动继续延伸到了巴黎和诺曼底地区的冶金行业、西部的造船厂。随后,铁路工人开始加入,银行、保险、印刷等行业也开始罢工。到5月22日,停工的人数达到了千万[7]

隨著5月20日以后罢工人数日增,整个法国陷于瘫痪。接着,左翼的政治人物表態支持示威運動,由学生运动演變成由左翼主導要求戴高樂下台的政治運動。[8][9]5月28日左翼联盟领袖密特朗宣布,如戴高乐下台,将由前总理孟戴斯·弗朗斯任临时政府总理,他自己将参加总统竞选。[1][10]

法國共產黨和总工会决定5月29日游行,迫戴高樂下台。在这紧张关头,戴高乐突然去向不明。原来他为防备法共组织的游行队伍包围爱丽舍宫,決定当天远离总统府。5月29日中午他先秘密前往西德巴登-巴登法军驻地,找法国驻德武装力量总司令马絮将军。得知军队始终效忠于他。[1][11]

5月30日,總統戴高乐在巴黎向全国发表讲话,决意留在自己职位上,解散议会但不撤换总理,并在当晚组织近100万人的集會反制示威[12]6月大选中,支持戴高乐的右翼“總統多数派”获得大胜,得国民议会四分之三的絕對多數议席,占绝对优势。領導此示威,促成暴動的左翼則大敗,此後十多年一直處於弱勢。[1][13][14]

戴高乐虽然重新控制了局势,度过了危机,但「五月风暴」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未随之消失。一年后戴高乐由于主張削弱非民選的法國參議院公民投票英语1969 French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失败而被迫辭職,但其根源则在于「五月风暴」。[1][6]

批判

[编辑]

法國社會學學者皮耶·布迪厄[a]發現,在1968年走到抗爭最前線的,大部分都是社會科學的學生與年輕教授。他歸納了大量證據,指出當年學生的不滿,歸根究底源自戰後法國高等教育過度膨脹帶來的教育危機。社會科學學生與教師,正是該場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因戰後嬰兒潮的關係,法國高等教育在1950年代與1960年代不斷擴充學額與教席。學額激增導致學位貶值。新增的教席,亦大多以合約工的形式出現,待遇低人一等。由於這些新學額與新教席,大都集中在各新興社會科學學科,大學畢業生與年輕教授無產階級化的趨勢,也在這些學科最突出。 ……今天的法國學運,沒有壯麗的革命語言,卻踏實地將學生與廣大勞工階層的物質處境接連,成功建立起堅固的工人學生聯盟,並得到大多數民意的支持。從這個角度看,今天的法國學運,的確比1968年的更進取,更成熟。現在已屆退休年齡的學運過來人,應該停止對新一代指指點點,放手讓年輕人塑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新世紀。[15]

参见

[编辑]

註釋

[编辑]
脚注
  1. ^ Pierre Bourdieu,曾著有《學術人》(Homo Academicus,英文版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ISBN 978-0-8047-1798-4ISBN 978-0-8047-1798-4gbook)一書,從法國戰後高等教育的發展出發,探究1968年法國學運的社會起源、侷限與失敗原因,乃少數能客觀地審視六八學運的嚴肅著作之一。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The Beginning of an Era [一个时代的开篇]. 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 由Knabb, Ken翻译. 1969-09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2. ^ 1968 was no mere year. The Economist. 2018-04-05 [2021-06-29]. ISSN 001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3. ^ Mai 68 – 40 ans déjà. [2014-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5). 
  4. ^ DeRoo, Rebecca J. The Museum Establishment and Contemporary Art: The Politics of Artistic Display in France after 196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21-03-13]. ISBN 9781107656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5. ^ Erlanger, Steven. May 1968 – a watershed in French life. New York Times. 2008-04-29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6. ^ 6.0 6.1 Mendel, Arthur P. Why the French Communists Stopped the Revolution. The Review of Politics. January 1969, 31 (1): 3–27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7. ^ 7.0 7.1 7.2 7.3 7.4 法国五月风暴及其前世今生. [201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8. ^ 8.0 8.1 Rotman, pp. 10–11; Damamme, Gobille, Matonti & Pudal, ed., p. 190.
  9. ^ Damamme, Gobille, Matonti & Pudal, ed., p. 190.
  10. ^ Derrida, Jacques (1991) "A 'Madness' Must Watch Over Thinking", interview with Francois Ewald英语François Ewald for Le Magazine Litteraire, March 1991, republished in Points...: Interviews, 1974-1994英语Points...: Interviews, 1974-1994 (1995).pp.347-9
  11. ^ Dogan, Mattei. How Civil War Was Avoided in Franc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cience politique. 1984, 5 (3): 245–277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2. ^ "Ils voulaient un patron, pas une coopérative ouvriè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 Monde, interview with 米歇尔·罗卡尔, 20 March 2007 (法文)
  13. ^ Singer, Daniel. Prelude to Revolution: France in May 1968. South End Press. 2002: 195,198–201 [2014-04-09]. ISBN 978-0-89608-6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14. ^ Dogan, Mattéi. Political Mistrust and the Discrediting of Politicians. Brill. 2005: 218. ISBN 9004145303. 
  15. ^ 孔誥烽﹕今天的法國 1968年的法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3月27日,明報,孔誥烽(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存檔inmediah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存檔si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

參考文獻

[编辑]
  1. 《法國電影新浪潮》(全新修訂版)「PART 4 新潮派的美學與政治」〈1968:五月運動〉,作者:焦雄屏/圖文,麥田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12-05,(繁體中文)ISBN 978-986-120-472-7
  2. 《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作者安琪樓‧夸特羅其( Angelo Quattrocchi),趙剛譯註,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1994-06-14,(繁體中文)ISBN 978-957-08-1880-2
  3. 《1968年5月,無奈的遺產》,作者:(法)戈夫,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04-01,(简体中文)ISBN 978-7-5006-7357-6
  4. 《1968︰撞擊世界的年代》,作者:(美)馬克‧科蘭斯基(Mark Kurlansky),譯者:程洪波、陳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日期:2009-10-01,(简体中文)ISBN 978-7-108-03292-8
  5. 《1968年︰反叛的年代》,作者:(英)塔里克‧阿里、蘇珊‧沃特金斯,譯者:范昌龍等譯,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01-01,(简体中文)ISBN 978-7-80603-705-8
  6. 《生產第六輯︰“五月風暴”四十年反思》,作者:汪民安 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2-01,(简体中文)ISBN 978-7-5633-7849-4
  7. 《1968年5月法國的『文化大革命』》,譯者:萬家星,編者:(法)洛朗‧若弗蘭,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1-01,(简体中文)ISBN 978-7-5354-2768-7
  8. 《意識形態的幽靈》,作者:于治中,行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12-31,(繁體中文)ISBN 978-986-89652-8-7

外部連結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