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或捻賊,也稱捻亂,是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苏、山東、河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農民軍,兴起后一度響應同时期的太平軍。捻军的主要领导人為沃王张乐行、奏王苗沛霖、梁王张宗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等。捻军持續活動16年,全盛時曾於同治4年斬殺清军名将、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最後分為東西兩支,由清朝將領李鴻章和左宗棠平定。
语源
[编辑]捻军一名起源於“捻子”,“捻”本是淮北地区方言用字。最初皖豫一帶有游民捏紙燃燒[1],「燒油捻紙」用來作法,於節慶時聚眾表演,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是稱「捻子」。早期捻子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勒索,實與盜賊無異[2]。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3]
历史
[编辑]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淮河两岸的捻党纷起响应,[4]但太平军並没有重視這股勢力。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魯、苏、鄂、陝、晉、直(冀)八省十余年,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很少和清军打硬仗。極盛時期總兵力约十万,有萬余騎兵。清廷常把捻军和髮賊(太平军)并列,称之为“髮捻”。捻军一直缺乏明确的戰鬥目标,曾国藩稱:“捻匪之人多志大远不如粤匪”;1865年爆發高楼寨之战,清朝大將僧格林沁親王中伏被全殲。慈禧太后命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统率湘军、淮军及其他部队镇压新捻军,曾国藩提出重点设防、设立马队、修筑圩寨等一套“以静制动”的攻捻方略,[5]以及“聚兵防河”的计策,[6]企图缩小区域,包围捻军。接下來的幾年慈禧动用數省兵力,放棄早期尾随追打的方法,改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将捻军堵在狭窄区域內。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许昌)分為東、西二捻,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领导;西捻军由张宗禹领导,进军陕西,二者隨時相呼应。該年11月东捻军在湖北安陆府(今钟祥市)臼口镇,曾擒清提督郭松林,击毙总兵张树珊,消滅曾国荃的湘勇六千人。此時曾国藩因指挥不灵,沙河、贾鲁河、运河防线相继冲破,數次战败,被慈禧撤去钦差大臣職務。
慈禧太后改以李鸿章和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分别攻打东捻军和西捻军。1867年2月19日,捻军在安陆府的尹隆河戰役将淮军刘铭传部围住,击毙其总兵唐殿魁等,湘军鲍超部即時出現,猛攻东捻军之背,使捻军大胜变为大败。此役东捻军折损两万余人,清军傷亡2,000人。該年年底,东捻军被围困于黄河南岸、六塘河北岸、胶莱河西岸、运河东岸地区,最後為李鴻章、劉銘傳所滅,首領任化邦戰死,12月24日山东寿光海滨与南北洋河、弥河间之战,范汝增等陣亡,主力丧失殆尽。不久赖文光被俘後處死。
西捻军得到东捻军告急求援信,突破左宗棠的包围,星夜驰援东捻军,张宗禹计划引兵直捣京畿,迫清军回防,以救东捻军之急。於是西捻军绥德南下清军兵力最薄弱的宜州,越黄河入山西、河南,一度兵臨北京近郊的芦沟桥,慈禧急调直隶各军防堵,紫禁城为此史上罕见紧急戒严一周。由於大雾瀰漫,行军不便,张宗禹临时取消围攻。但至此西捻很明顯誤失軍機,數天後各路清军云集京师内外,西捻军已陷入围困之中,只得突围南下。大军回到豫北,4月间从山东东昌李海务渡口抢渡运河而东,在进攻天津時,为崇厚的洋枪队击退。7月,适逢大雨连绵,黄河、运河水位上升,1868年7月26日商河大战,31日济阳玉林镇大战,西捻皆敗。1868年8月,西捻军被围困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全军覆没,张宗禹不知所終[7]。捻军至此徹底覆滅。
年表
[编辑]- 1853年, 太平天国北伐军经安徽、河南时,皖北捻党纷起响应,饥民到处揭竿而起。每年春秋二季集合外出夺取粮食。
- 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紛紛入捻。亳州、蒙城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一称大汉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城)为根据地,制定《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青、紅、黑、白、黃“五行旗军制”,人数达十万,到达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 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军陈玉成会攻霍邱,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成天义。
- 1860年(庚申年),捻军为夺取户部皇仓的粮食,攻掠江苏北部京杭大运河畔的商业重镇,驻有南河总督的清江浦(今淮安市主城区),并焚毁清江浦二十里长的街市,以及属于户部的皇仓,和属于工部的四大船厂。但十五公里外驻有漕运总督的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因为城墙高大坚固未能攻下。(参见:庚申之劫)同年攻打的主要城市还有开封和济宁。
-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重组捻军。赖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將太平天國新王號;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渐变为一支约十万余人的骑兵部队。
- 1865年5月18日,捻军在山东曹州埋伏,高樓寨之戰全歼穷追不舍的僧格林沁所部骑兵,殺僧格林沁,清軍主力淪喪。华北震动,北京戒嚴。慈禧令曾国藩剿捻。曾改追击为四镇堵剿,于河南周家口、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安徽临淮关分置四镇,驻淮军和湘军八万,将捻包围在苏、豫、皖边区。又在淮北捻军的根据地修筑墟寨,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法。但捻军突破湘军、淮军的包围,进入湖北。又突破开封、朱仙镇间的贾鲁河防线,东走山东。曾國藩被慈禧撤欽差大臣,詔李鴻章繼任。
-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壽光戰鬥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虜後被殺;西捻进入陕西,配合回民军作战,后为援救东捻军,一度逼近保定、天津。8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西捻溃败,张宗禹也在逃离中失踪,旧说跳黄河逃但不知所终。至此捻军全部失败。
參見
[编辑]注釋
[编辑]- ^ 朱学勤等:《剿平捻匪方略》第1卷,第25页。
- ^ 《清史紀事本末》載:“捻者捏也。鄉人行儺逐疫,捏紙燃脂,為龍戲,謂之拜捻。不逞之徒,聚捏成隊,公肆仇殺焚掠,俗呼為捻子。”民國《渦陽縣志》載:“捻匪掠糧,遠地謂之‘打捎’,就地借貸謂之‘磨灣’。”
- ^ 《汇陈查办圩□折捻匪折》。《曾国藩全集》,世界书局版,第二册,第781页。
- ^ 《剿平捻匪方略》序:“当粤西初用兵时,皖、豫之间,伏莽即已蠢蠢欲肆,一二年后,日益鸱张,分股数十,贼圩林立。”《湖北通志》记载:“自粤匪倡乱,群捻揭竿而起,受其嗾指,或分扰以掣我军,或前驱以助贼势,亡虏千数百股。”(注:张仲炘等:《湖北通志》,《捻军》第3册,第175页。)
- ^ 王闿运:《湘军志》,《捻军》第1册,第6页。
- ^ 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捻军》第1册,第42页。
- ^ 《涡阳县志》民国刊本,卷十五。
参考文献
[编辑]- 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著,池子華等譯:《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 周世澄:《淮軍平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