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Dirrival/沙盒5

坐标35°36′42″N 116°58′30″E / 35.61167°N 116.97500°E / 35.61167; 116.975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5°36′42″N 116°58′30″E / 35.61167°N 116.97500°E / 35.61167; 116.97500

曲阜孔廟
世界遗产
曲阜孔廟大成殿
官方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英文)
Temple et cimetière de Confucius et résidence de la famille Kong à Qufu(法文)
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
標準文化:(i)(vi)
登录年份1994年(第18屆會議
曲阜孔庙及孔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1-99
认定时间1961年

曲阜孔廟,是祭祀中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廟[1],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城內,又稱“闕里至聖廟”,始建於鲁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余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筑物[2],也是海內外數千座孔廟的先河與范本,和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1]

曲阜孔廟以其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雄偉、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2],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1]

相关历史

[编辑]

始建與歷代之增修

[编辑]
吳道子所繪之先師像

曲阜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根据《史記》的記載,當時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內藏衣、冠、琴、車、書等孔子遺物。至初,已歷二百餘年。[4]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帝劉邦自淮南还京,經過闕里,以太牢祭祀孔子。[5]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廟愈受重視。東漢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過闕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興元年(153年),桓帝下詔重修孔廟,任命孔和為守廟官,并立碑以記。有漢一代,廟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祀堕坏”,孔廟頹敗。[6]

魏晉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雖然玄學興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卻未受到太大影響。魏文帝“令鲁郡修起舊廟”,并安置吏卒百戶守衛;又在廟外廣修屋宇,以居學者[6]西晋末造,“五胡亂華”,“庙貌荒残”。東魏孝静帝興和元年(539年),大力維修孔廟,首次為孔子及弟子塑像[7]。此後,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和太平二年(557年)孔廟均得到修葺,但於廟宇形制無改。[8]

以降,朝廷提倡儒學,孔庙面貌隨之改觀。隋大业七年(611年)曲阜縣令陳叔毅重修孔廟[9]。唐初,朝廷在國都長安的國子監修建周公廟和孔子廟各一座,且令各州縣皆立孔廟。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詔修曲阜孔廟。乾封元年(666年),因舊廟簡陋,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改制神宇”,對孔廟進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改建[10]開元七年(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成侯孔之等又“树缭垣以设防”[11]大历八年(773年)兖州刺史孟休鉴、曲阜縣令裴有象新建廟門[12]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獻私俸修葺庙宇。唐代的孔廟已初具規模[13],對廟宇的修葺共有五次。[14]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國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詔增修廟宇,建隆三年(962年),又詔祭孔廟,用一品禮,廟門列十六戟。[15]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過曲阜拜孔廟,加謚孔子為“玄圣文宣王”;次年又“頒孔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四年,詔令各州皆建孔廟;五年,改謚孔子為“至圣文宣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宋代對曲阜孔庙增修達七次。建隆元年(960年),诏增修祠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太宗“乃鼎新规,革旧制”,对孔庙进行修缮。新成的孔庙,“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洞开,层阙特起,“回廊复殿,一变维新”[16]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大理寺孔道辅奏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朝廷奏准并遣之以官钱监修孔廟。五年(1021年),孔道辅“又请得封禅行殿余材”,擴大孔廟舊制。經過擴建的廟宇,前後四进院落,東、中、西三路并行[17],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讲学堂。次年,孔道辅又于正殿之西建五贤堂。嘉祐六年(1061年),仁宗頒御书金字篆书“宣圣庙”和飛帛書“大成殿”匾額。此後的元豐紹聖政和年间亦曾重修孔廟。元祐元年(1086年),又添建廟學於孔廟東南隅。[18]

曲阜城的變遷與孔廟的位置圖

此后不久,兵南侵,“廟宇與書籍俱為灰燼”。但金国上层有远见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须依靠儒家思想。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完颜宗尧进驻燕京后,戎马未息即建太学,修国子监。天会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县“引诣圣庙”,“登杏坛,望殿火奠拜”。[18][19]金国统一北方后,进一步认识到崇儒之重要性。皇统元年(1141年),熙宗拜祭上京孔子庙。次年敕行台拨钱一万四千贯,修孔庙圣殿;四年,又命“行省降钱一万四千五百贯,发南京入作司见材,修完孔庙,创盖大成殿”。至皇统九年,大成殿竣工。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羡钱修两庑及齐国公殿。此次维修,规模不大,被毁建筑尚未得到完全复建。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圣公等又组织重建郓国夫人殿。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学的金章宗拨钱76400多缗,大修孔庙。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旧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创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庙扩展到“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合三百六十余楹”的前所未有的规模[20]。金代的孔庙,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筑规模扩大,新建大中门、棂星门,且始用琉璃瓦,殿庑均以绿琉璃瓦剪边,青绿彩画,朱漆栏槛,檐柱亦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使孔庙规格大大提高。

元、明两代,孔庙重修重建更達数十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孔廟遭到雷擊,大成殿等120余楹建筑化為灰燼。此次重修,总共歷時五年,耗銀15萬兩。

清代對孔廟的修建達14次。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廟又毀于雷電火。“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制度規模以及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調集12個府、州、縣令督修,总共用時六年方才完成。

综合统计,千百年来,孔廟总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于達到今日九進庭院的宏大規模。

遺產保存

[编辑]

現代的保護和破壞

[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祭孔基本取消,但對曲阜孔廟進行數次局部修繕。1957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將孔廟公布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曲阜對外開放。1961年,孔廟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1966年11月9日,北京師范大學紅衛兵領袖譚厚蘭康生(一說戚本禹林杰)的授意下,率二百余人來到曲阜“破四舊”,沖破山东省委、曲阜县委和孔廟管理處的阻攔,進入孔廟駐扎,在當地召開“彻底捣毁孔家店大会”,隨后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破壞,孔子像、神龛、匾联、供桌等皆被砸爛,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斷,造成無可挽回的文物損失[21],更在中部的大中門前挖開一条通道,將孔廟截為兩段。[22]

1970年,在國務院的要求下,山東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坏情況。其後,大成殿、杏壇、啟聖王殿、寝殿等建筑得到維修。从1984年起,曲阜孔庙恢复了民间祭孔。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祭孔活動陸續重新展開。

世界文化遗产登錄過程

[编辑]

1994年,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以滿足世界文化遺產評定標準的一、四、五款而登錄为世界文化遗产[23]

1912年之曲阜孔廟佈局

建筑規模和布局

[编辑]

曲阜孔廟擴大至現有規模,始於宋代,今日之布局則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重修后形成的。廟宇總面績約327.5亩(13萬平方米),呈狹長方形,南北長約1100米,貫徹舊曲阜縣城南北,將城池分為東西兩部分。建筑模仿皇宮規制,沿中軸線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庙內共有九進院落,包括五殿、一閣、一坦、兩廡、兩堂、十七座碑亭,總共466間,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金代的一座碑亭,其後元、明、清、民國各代建筑皆有。四周高墻環繞,配有門坊角樓,黃瓦紅墻,雕梁畫棟,古木參天。

孔廟最南緊鄰曲阜縣城南門,作欞星門為正門。欞星門內,以紅墻區隔南北,正中辟門,經聖時門、弘道門,組成三進院落,均為空擴庭院,松柏森森。其北自大中門起、同文門、奎文閣和十三御碑亭。之後從大聖門開始分為三路建築群,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中路建築群(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殿、兩廡等),祭祀孔子祖先的東路建築群(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和祭祀孔子父母的西路建築群(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

建筑形制

[编辑]

萬仞宮墻

[编辑]
仰聖門甕城,可見“萬仞宮墻”門額

曲阜孔廟南倚明曲阜城的南門仰聖門,此門可稱孔廟之外大門。仰聖門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當時為保衛孔廟,朝廷以孔廟、孔府为中心,营建了曲阜县城。城門為砖砌券拱,重门間有瓮城。門上建有重檐灰瓦歇山顶城楼。城門平日緊閉,唯有皇帝駕臨、派人致祭或圣旨傳到時方可開啟。民國十九年(1930年),城樓毀于中原大战的戰火,1989年重建。城門两侧的城墙於1978年春拆除,2005年,又得到復建。曲阜明故城是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甕城門額題“萬仞宮墻”四個朱紅色大字,原為明朝山東巡撫胡纘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書。其文出自孔子弟子子贡赞扬孔子的“夫子之墙数仞”[24]。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親臨祭拜時,重新題寫,將胡缵宗原额移至庙西矍相圃保存。且撰《萬仞宮墻贊》刻碑立於門上,現碑已無存。

金聲玉振坊坊額

金聲玉振坊

[编辑]

金聲玉振坊,為四柱三間三楼冲天柱式石坊,高5.6米,東西跨度13.5米。柱為八角形,前後石抱鼓夹抱,柱头仰蓮寶座,柱顶踞圆雕鳞甲独角兽。內側兩柱間之明間额枋稍高,正中陰刻“金聲玉振”四字,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胡纘宗題寫。“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贊揚孔子的“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者也。”[25]两稍间额枋稍低,淺雕云龍戲珠圖案。额枋均覆屋盖,整石刻成瓦垅形,悬山顶,有脊无

下馬碑

泮水桥與下馬碑

[编辑]

坊後有一座單口石拱橋,即泮水桥。橋长7.38米,宽4.45米,橋面鋪設二龍戲珠石階,两侧有桥栏,桥北端东西沿河置石栏,栏北折与庙墙相连,与棂星门组成一个长21.1米、深8.55米的半封闭空间。桥系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所建,雍正三年(1725年)修庙时换桥北栏板11块、栏柱4根。

桥后石栏之东,紧接庙墙立有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习称下马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今碑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刻。

欞星門與第一進院落

[编辑]

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內有“太和元氣”坊,1544年建。再內有“至圣廟”石坊。院內兩端各有一座木質牌坊,東西相對。東側牌坊書“德侔天地”,西側牌坊書“道冠古今”,坊下蹲石雕神獸十六尊。

欞星門及文保碑

欞星門

欞星“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須先祭祀欞星。欞星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時,由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改建為鐵梁石柱。

欞星門高10.34米,宽13米,左右與朱紅墙垣連接,為四柱三间火焰冲天柱式,柱間設紅色柵欄門。圆柱前后以石鼓夹抱,每柱各由上下两節組成,其两节相交处分別用石制傾斜戗柱支撐。柱头刻云罐,柱頂雕刻四大天王像,柱出头用云板。正中的明间额枋為两层,兩側的稍间额枋各一层。额枋以铁梁承托,各铸有四个龙头閥閱。坊頂正中置圆雕火焰宝珠。明间上层与两稍间两侧刻绦环花纹,明间中刻二龙戏珠,稍间中刻云鹤,均为淺浮雕,明間下層坊刻陽文“欞星門”三字,為乾隆帝手書,两端浮雕云鹤。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山東巡按郑芸所建,坊額“太和元氣”四字則由山東巡撫曾铣書寫。“太和”出自《易经·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句[26],意在赞誉孔子之道如同宇宙元氣,永恒长存。該坊亦為三間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与金声玉振坊相同。

至聖廟石坊

至圣廟坊

至圣廟坊石為漢白玉制,三间四柱冲天柱式坊,無樓,额枋一层,仅明间有火焰宝珠,上刻篆书“至圣庙”三字。两稍间额枋平 云龙图案。枋中二柱仰莲座下出云板,向内一侧刻日形,以宝瓶支于枋上。該坊的具體建筑年代不明,最早出現在明弘治廟圖碑中,应為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孔廟時增建,其时坊名“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今名。

德侔天地坊、道冠古今坊

德侔天地坊與道冠古今坊分別位於院落東、西兩端,彼此遙對,組成孔廟第一道偏門。二坊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弘治、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間皆有重修,但部件幾無更換,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將頂部改为黄色琉璃瓦

二坊形制相同,均為三間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顶。其中,明間為廡殿顶、十三踩斗栱;两稍間為歇山顶,九踩斗栱;明、稍間之间各有小屋顶,五踩斗栱。柱不出头,柱下夹杆石圆雕石天禄各四對,须弥座之圆角柱、卷草等雕刻風格粗放,為明初風格。

聖時門局部

聖時門及第二進院落

[编辑]

聖時門

聖時門是曲阜孔廟的第二道大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为三间,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庙时重建,“新添两间,退后二丈,两旁各添八字墙”。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时名“宣聖門”,雍正七年(1729年)再修,次年,世宗钦定“聖時門”名稱。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高宗题匾。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顶木料、琉璃瓦脱落十之八九”,“几无一椽一瓦之可用”,揭顶拆卸至地面重新建造,换大梁4根、斗栱70朵等木构件[27]

門高約12米,寬約23米,進深11米。三卷拱門。語出“孔子,聖之時者也。”[28],砖木结构,下部砖砌,中三间发券为拱顶门,上部木结构,五踩斗栱,灰瓦绿边单檐歇山顶。现斗欹有凹,柱头科斗昂仅宽1.5斗口,平板枋扁而宽,仍保留了明代特点。圣时门的斗栱比较奇特,系地方做法。门立于1.15米高的台基上,两侧门前后设台阶,中门前后御道设陛石,浮雕双龙戏珠,以山水云相衬,云形简单,龙头角光洁,水纹线条流畅,当属明初石刻佳品。

碧水橋及院內古柏

碧水橋

聖時門內即第二進庭院。庭院寬敞,古柏森森,一水東西向橫穿而過,古橋三座縱跨其上。此水因“壅繞如壁”,因此古名“壁水”,橋也因此得名“壁水橋”。橋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添建。弘治十三年于桥上添加石栏,河岸砌石,并砌小墙,清康熙十六年改小墙为石栏,雍正庙工时曾以大成殿旧料等更换部分栏板、栏柱。

桥共座,以砖石券拱,中桥宽10.3米、长16.68米,两翼辅桥宽3.43米、长13.35米。

快睹门、仰高门

院落東西兩端的快睹门、仰高门,為孔廟的第二道偏门,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皆有重修。[29]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仰高门“木柱仅存,琉璃瓦全无”,而“快睹一门坍塌尤甚,基址仅存”,“木料全损,琉璃瓦无存”,山东巡抚命“照毓粹、观德门式修盖一新”。今存规模形制与清雍正修庙记载相同,当是照原样重修的。

門各三间,单檐悬山顶,灰瓦绿边,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无斗栱。二门为方便人们拜庙而添建,原为拜谒孔庙的出入通道,故东门为“快睹”,寓意先睹为快,西门名“仰高”,据颜回赞扬孔子“仰之弥高”(《论语·子罕》)语意命名。

漢石人亭

碧水橋西南,一者峨管介而侍,一冕執拖修紳。漢石人亭。石人原是曲阜東南漢魯王墓前的石像生,1794年移入城內,1953年移植孔廟并建亭保護。石人高兩米余,胸間有刻字。

弘道門內部及匾額

弘道門與第三進院落

[编辑]

弘道門,原名“天階門”,在碧水橋北,是孔廟第三道大門,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本為三间,系當時孔廟的大門。永樂十三年()後成為二門。弘治十三年()重建時,擴為五間。雍正八年(),清世宗取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0]之意,钦定为“弘道門”,乾隆十三年(),高宗題寫匾额。清代重修數次[31]光绪二十三年(),重新更換了梁枋、斗栱等木构件。

现存建筑高約10米,東西长17.3米,深9米。面阔五间,進深兩间,三門,单檐歇山顶,灰瓦綠剪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僅外檐之八角石柱侧脚升起,当為明代遗物。門下有碑刻數塊。

大中門與第四進院落

[编辑]

大中門

大中門為孔廟第四道大門。此門原名“中和門”,始見於金代孔廟圖中,是當時孔廟的正門,面闊三間,五十代衍圣公孔 于大定年间新建。明弘治十三年扩建成五间,天启六年(1626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题写门匾,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1940年又重修。

今存建筑高9.42米,长20.44米,宽7.49米,面闊五間,三门,单檐悬山顶,灰瓦绿剪邊,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脊檩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栱,木架纤弱,做法简率,是同治十一年重修的遗构。檐柱柱顶石镌宝装莲瓣,构图匀称,是金代初建的遗物。

角樓 大中門東西兩側各建有琉璃瓦角樓一座,與孔廟最北端兩角樓遙相對應。角樓始建于1331年,康熙年間重修。角樓形制仿照皇宮而建,用以守衛和瞭望。角樓各三間,築於高臺之上,內有馬道以通上下。

東角樓與孔廟之外的鐘樓相連。鐘樓建于1302年。

同文門及第五進院落

[编辑]

同文門

同文門是孔廟的第五進大門,宋朝孔廟的正門。面闊五間,縱深兩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斗栱。清初曾名“參同門”,順之后改今名。

同文門四周各有石碑一座,分別為明代洪武、永樂、成化、弘治四帝御碑。原來有亭保護,毀于清代。

毓粹門、觀德門

毓粹門、觀德門分别在第五進院落的東西兩端,為孔廟的第三道側門。二门始见于金代庙图中,三间单檐,当为金明昌二年增建,金末幸免于兵火,元初犹存,明清重修數次[32],光绪三十四年()黄琉璃瓦,1978年重修。

现存结构為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无斗栱,面闊三間,进深兩间,明间辟门,稍间砌墙,柱有侧脚,额枋略有升起,仍頗具金、元时期建筑特色。

奎文閣

奎文閣與第六進庭院

[编辑]

奎文閣

同文門以北是奎文閣,古代十大名樓之一。大约始建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一说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原名“御書樓”,金明昌二年(1191年)擴建時,金章宗賜今名。1500年擴建為三層,高23米,闊30米,深18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金时阁仍为5间,但已成3檐,下檐之上仍有平座,两侧有掖门,门东西有廊。金贞二年(1214年)兵火毁孔庙,阁幸存。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衍圣公孔之全曾修葺,明洪武、永乐间又重修。弘治十二年庙火犹存,但在维修时,因“规摹不称”,为使“与殿等栋宇相埒”(李东阳《奎文阁赋并序》),撤而新之,扩建为七间、三檐,前面擎檐俱石柱。清顺治十二年、康熙二年维修,雍正七年重修,拆卸西北上中下三角及西南上檐角,更换子角梁等木构件。乾隆十三年高宗弘历题阁匾,二十三年维修,嘉庆二十一年因二层歪斜进行拆修,同治十一年维修,光绪二十四年改换为黄瓦,1985年落架大修,校正大架,加固、更换部分木构件,并彩画外檐,找补室内彩画。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

奎文閣后為第六進庭院,院落狹長,十三座碑亭东西排列成兩列,南八北五。碑亭院历史上变化较大。其中两座为金代遗构,一座为元代遗构,其他十座均为清代建筑。[33]

碑亭的形制大同小异,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五十余块。

雙門

大成門、大成殿與第七進院落

[编辑]
大成門及先師手植檜

大成門

大成門原名“仪門”,宋崇寧三年(1104年)以大成殿而得名。當時其門面闊三間,单檐,檐下有斗栱,立於臺基之上,以廊連接兩廡。金代重修時在两侧添建掖門。金贞二年(1214年)被焚,元大德六年(1302年)重建為五間[34]。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被焚毀後重建,仍為五间,两侧建左、右便門,便門位置较金代掖門外移,与今存形制相同。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被焚,七年(1729年)重建完成[35],屋顶改为黄色琉璃瓦,柱子、门扇、槛框朱红油饰,枋心沥粉金云龙地伏五色妆颜彩画,斗科金琢墨,两掖門亦同时重建,[36],屋顶改为黄瓦剪边,前后檐头用石碾玉大点金彩画。後又數次重修,但主要部件均為更換。[37]

現存之大成門高13.5米,长24.7米,進深11.2米,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五踩重昂溜金斗栱,金龙和玺彩画。擎檐为石柱,明间前后石柱高浮雕二龙戏珠,其余为八棱石柱,减地平 小幅云龙。高浮雕石柱云朵线条流畅,二龙姿态生动。門下台基高1.65米,石须弥座,束腰部分所刻卷草和圭脚部分所刻云纹构图匀称,线条圆和,当是明代所刻。门前后各有六级台阶,中用陛石,浅浮雕云龙山水,雕刻非常精美。大成门陛石两掖门各3间,与两庑连檐,既突出了大成门作为正门的地位,又避免了单立门屋缺少整体联系的弊病,处理方式巧妙。

大成門內的石陛东侧有檜樹一株,相传为孔子親手所植。原為三株:一株在杏坛东南隅,高五丈余,围一丈三尺,枝干盘曲如龙形,世谓之再生桧,[38]自东晋至宋荣枯不一,金贞、明弘治及清雍正年间,又屡遭火焚。今存桧树,围合抱,高达16米,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复生。东有“先师手植桧”石碑,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光训书。

杏壇

杏壇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庭院正中,专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為一重檐方亭。

其址原为宋天禧五年大修孔庙以前的正殿基址。从宋庙图看,杏坛为三层台。金代始于台上建亭,单檐,似十字脊,四面歇山。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曾重修。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大修时,“杏坛仍旧,用上等青绿间金彩画,盖 绿色琉璃”,仍作单檐、十字脊。明隆庆三年(1569年)“杏坛旧制则撤而更新,增置石楹重檐”(明殷士儋《阙里重修孔庙碑》)。清雍正二年幸免於火,雍正七年()重修時,未更换木構建,只揭 彩画,柱子朱红油饰,枋梁大木石碾玉大点金,天花沥粉金云龙五彩妆颜,斗科金琢墨。其后清嘉庆二十一年揭 修葺,同治十一年维修,光绪三十四年改為黄色琉璃瓦顶,并更换四老角、四子角,1973年揭 彩画。

现存建筑仍为明代隆慶年間遗构,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三開间,每面中柱为石柱,金柱为木柱,用料粗大,角柱虽也为木柱,但砍作八角形。屋盖十字结脊,四面歇山,重檐,上下檐均为五踩重昂斗 ,明间用平身科三斗栱。亭内,上下檐均用天花,上层天花中心用斗八藻井,用细小斗 妆饰,纤巧可爱。坛基两层,上层用石栏杆,南面八根栏柱下用螭首,非常美观。东南西北每面均有踏跺,刻圭脚形云纹。采用重檐形式,内用斗八藻井,黄色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画,规格很高。

再后面的圣迹殿,明末万历年间(1592年)创建,现存的仍是原物,中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画石一百二十幅,其中有些出于名家手笔。

曲阜孔廟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物,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現有建筑重建於清雍正年间舊大成殿遭雷火焚毁之後,雍正八年(1730年)落成。大成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琉璃瓦的大殿,面闊間。建在双层白石台基上。大成殿最為引人注目之處是其前廓的十根精雕蟠龙柱。柱上浮雕“双龍戲珠”圖案,其中“降龍”自上蟠下來,頭向上;“升龍”由下蟠上去,頭向下。中間雕出宝珠,四周有雲焰環繞。柱脚刻出行山,最下部為莲瓣柱础。这些蟠龙是附在柱身上的圆雕,不是一般的浮雕。蟠龍栩栩如生,“是建筑与雕刻相辅相成的杰出的范例”[39]

殿两侧和后面的柱子是八角形石柱,也有精美的浅浮雕。相传大成殿原来的位置在现在殿前杏坛所在的地方,是1018年宋真宗时移建的。现存台基的“御路”雕刻是明代的遗物。

大成殿內部正中供奉孔子像,两侧配祀子思子顏子曾子孟子……等“十二哲”。

建筑內涵

[编辑]

[40]

其他文物

[编辑]

碑刻

[编辑]

祭孔儀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1.0 1.1 1.2 世界文化遺產——孔府 孔廟 孔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2009-09-10]. 
  2. ^ 2.0 2.1 梁思成 中國建筑史 444頁
  3. ^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 中國的世界遺產. [2009-09-10]. 
  4.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乙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
  5.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十二年)十一月,(高帝)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大牢祠孔子。”
  6. ^ 6.0 6.1 制命宗圣侯孔羡奉家祀碑》碑文:“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舊居之廟毁而不修,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誦之声聲,四時不睹尝之位。”“令鲁郡修起舊廟,置百戶卒吏以守衛之。又於其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
  7. ^ 孔庙配享及先贤先儒位次配置. 國學網. [2009-09-11]. 
  8. ^ 孔子故里库,第四卷第一类第一辑.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09-09-11]. 
  9. ^ 隋·仲孝俊撰 《修孔子庙碑》:“粉壁椒涂,丹楹刻桷”,“寝庙孔硕,灵祠赫奕,圆渊方井,绮窗画壁”
  10. ^ 崔行功撰《赠太师鲁国孔宣公碑》碑文
  11. ^ 唐·李邕撰 《重修孔子庙碑》碑文
  12. ^ 裴孝智撰《文宣王庙门记碑》碑文
  13. ^ 孔尚任《阙里志》:“正廟五間,祀文宣王,南向坐,顏子面西,配閔子以下十哲及曾子,東西列坐,皆為塑像。兩廡二十余間,祀七十二賢,圖繪於壁上。廟後為寢廟,祀亓官夫人。前為廟門三間,甚壯麗。”
  14. ^ 孔子故里库,第四卷第一类第二辑.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09-09-11]. 
  15. ^ 乾隆《曲阜县志·通编》:“帝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三年诏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于庙门。”
  16. ^ 北宋·吕蒙正撰 《重修兖州文宣王廟碑》碑文
  17. ^ 金代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及南宋孔传《东家杂记》:“庙门三重,次书楼,次唐宋碑亭各一,次仪门,次御赞殿,次杏坛;坛后乃正殿,又后为郓国夫人殿;殿东庑为泗水侯殿,西庑为沂水侯殿。正殿西庑门外为齐国公殿,其后为鲁国太夫人殿;正殿东庑门外曰燕申门,其内曰齐(斋)厅,厅后曰金丝堂。堂后则家庙,左则神厨,由齐(斋)厅而东南为客馆,直北曰袭封视事厅。厅后为恩庆堂,其东北隅曰双桂堂。凡增广殿庭廊庑三百十六间。”
  18. ^ 18.0 18.1 孔子故里库,第四卷第一类第三辑.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09-09-11]. 
  19. ^ 《孔氏祖庭广记》卷三
  20. ^ 金 党怀英 《重修至圣文宣王庙碑》碑文:“位叙有次,像设有仪,表以杰阁,周以崇垣”,“制度大备于历朝。”
  21. ^ 红衛兵“搗毁孔家店”砸孔廟、挖孔墳、焚孔府古書. 衍聖公孔德成網站. [2009-09-11]. 
  22. ^ 孔子故里库,第四卷第一类第五辑.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09-09-12]. 
  23. ^ (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iv)人類歷史發展中某—建築風格的傑出範例。(vi)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它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24. ^ 《论语·子张》
  25. ^ 《孟子·万章下》
  26. ^ 易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27. ^ 《孔府档案》5010卷
  28. ^ 《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29. ^ 分別為康熙十六年(1677年)、雍正七年(1729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30. ^ 《论语·卫灵公》
  31. ^ 分別為康熙十六年、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
  32. ^ 分別為明弘治十七年、清康熙十六年、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
  33. ^ 宋代时,院落较小,略成方形,四面有廊,东西廊与中路两庑相连,院中只有两座碑亭。金代东西两廊外移,并添建了居仁门、由义门,再外添建了毓粹门、观德门。元代未见变动记载,约大德六年(1302年)、至元五年(1339)于原碑亭院内靠近轴线处添建了两座碑亭。明初,院内增建洪武、永乐两座碑亭,位置大约靠近大成门,弘治十二年被庙火延烧,迁于奎文阁前重建。弘治修庙或以前,碑亭院省去了居仁门、由义门,院落呈今制。清代,院内又添建了9座碑亭:北排5座,自东至西分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雍正八年(1730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和雍正八年;南排除金、元碑亭以外,每侧各2座,西二座约建于清顺治年间和康熙初年,东二座约建于清雍正年间。
  34. ^ 孔尚任《阙里(新)志》:“转裹五间,周围亦皆石柱,基高一丈,殿门皆琉璃沿裹,碾玉妆饰。”
  35. ^ “通面阔七丈七尺二寸,通进深三丈五尺,分二间”,“檐柱高一丈三尺五寸,中柱高三丈一尺八寸,七檩歇山转角、斗口重昂、流金斗科、彻底明成造”
  36. ^ “每座三间,各面阔一丈六尺六寸,通面阔四丈九尺八寸,进深二丈四尺八寸,前檐柱高一丈一尺二寸五分,后檐柱高一丈六寸,系七檩六搭椽,前檐斗口单昂斗科,后檐一斗三升麻叶斗科”
  37. ^ 具體分別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79年維修大成門,经乾隆十三年(1748年)、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1956年维修两掖门
  38. ^ 米芾有赞;其二在御赞殿前,高六丈余,围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纽,右者右纽。
  39. ^ 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第15讲 庙——曲阜孔庙. 
  40. ^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參考文獻

[编辑]
  • 陈传平 主编.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中国世界遗产丛书). 三秦出版社. 2004-5-1. ISBN:9787806288337
  • 梁思成. 中國建筑史. 百花文藝出版社. 7530641689
  • 宫衍兴. 孔庙诸神考:孔庙塑像资料编 1994年11月第1版. SS号:11389895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鏈接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