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元和郡縣圖志/卷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元和郡縣圖志
◀上一卷 卷二十七·江南道三 鄂岳觀察使 下一卷▶

鄂州

[编辑]

,江夏,緊。開元戶一萬九千一百九十。鄉三十三。元和戶三萬八千六百一十八。鄉三十七。今為鄂岳觀察使理所。

管州六:鄂州,沔州,安州,黃州,蘄州,岳州。縣二十五。都管戶七七萬二千二百四十七。

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謂之夏汭。漢為少羨之東境。自後漢末謂之夏口,亦名魯口。吳置督將於此,名為魯口屯,以其對魯山岸為名也。三國爭衡,為吳之要害,吳常以重兵鎮之。魏明帝問司馬懿曰:「二虜宜討,何者為先?」對曰:「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舂其心。夏口東關,敵之心喉,若以陸軍向皖,引權東下,為水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矣。」晉庾翼為荊州,曾理於此。義熙初,劉毅表以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邊帶歎沔」,請荊州刺史劉道規鎮夏口。至六年,自臨嶂徒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宋孝武帝以方鎮太重,分荊、湘、江三州之八郡為郢州,以分上流之勢。隋平陳,改郢州為鄂州。

州城本夏口城,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口,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三國時,黃祖為太守,吳遣淩統攻而擒之。禰衡遇害,亦此地也。東南角樓名焦度樓,宋沈攸之自荊州稱兵至此,時焦度領兵在此,城守東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樓。

州境:東西四百七十四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里。東至江州六百里。西南至岳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安州二百九十里。西至沔州隔江七里。正北微東至黃州二百里。

貢、賦:開元貢:銀,碌。賦:紵布。元和貢:銀十五兩。管縣五:江夏,永興,武昌,唐年,蒲圻。

江夏縣,望。郭下,本漢沙羨縣地,屬江夏郡。東晉以汝南流入僑立汝南郡,後改為汝南縣。隋開皇九年改為江夏縣,屬鄂州。黃鶴山,在縣東九里。

江水,西南自蒲圻縣界流入。又北對崢嶸洲,劉毅破桓玄於此。又北流經黃軍蒲,相傳吳將黃蓋屯軍處。曹公城,在縣東北二里。梁武帝起義,遣將曹景宗所築。

頭陀寺,在縣東南二里。鸚鵡洲,在縣西南二里。

永興縣,緊。西北至州四百里。本漢鄂縣地,吳大帝分立新陽縣,隋開皇九年改為富川,十八年改為永興縣。石頭山,在縣西六十里。上有三石鼓,鼓鳴,天即雨。

大江水,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下雉故縣,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漢伍被謂淮南王安曰「守下雉之城,絕豫章之口」是也。陳永興故城,在縣東五十里。東臨江水,俗雲伍子胥所築。

武昌縣,緊。西至州一百七十里。舊名鄂,本楚熊渠封中子紅於此稱王,至今武昌人事鄂王神是也。離騷云「乘鄂渚而反顧」。漢以為縣,屬江夏郡。武帝以封姊,號鄂邑長公主。建安二十五年,吳大帝以下雉、尋陽、新城、柴桑、沙羨、武昌六縣為武昌郡,黃武初,自建業徙都,廢。黃龍九年,於此即尊伴,還都建業。皇太子登留守武昌,以陸遜輔之。嘉禾元年,太子還建業,立皇子奮為齊王,居武昌,諸葛屬不欲諸王處瀕江兵馬之地,徙居豫章。甘露元年,歸命侯又都之,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為患苦。陸凱上疏曰:「武昌土地實危險而塉確,非王都安國養人之處。且童謠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於是還都建業,改為江夏縣,後為武昌。

樊山,在縣西三里。謝玄暉詩曰「鉤台臨講閱,樊山開廣安」,謂此也。西塞山,在縣東八十五里。竦峭臨江。

孫權故都城,在縣東一里餘。本漢將灌嬰所築,晉陶侃、桓溫為刺史,並理其地。

唐年縣,上。西北至州六百三里。本漢沙羨縣地,天寶二年分置詔年縣。葛仙山,在縣北六十里。壺頭山,在縣東北六十里。下雋故城,在縣西南一百六里。因雋水為名。

蒲圻縣,上。東北至州四百一十里。本漢沙羨縣地,晉武帝改為沙陽,今縣□一里沙陽故縣城是也。吳大帝分立蒲圻縣,因蒲圻湖為名。本屬長沙郡,隋割屬鄂州。

赤壁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故諸葛亮諭曹公「危於烏林」,是也。

雋水,源出縣東南。大嶓水,西北流入江。蒲圻湖,在縣南七十五里。

呂蒙城,在縣西南八十里。孫權以蒙為橫野將軍,為周瑜破曹公定荊州,於此鎮守。

沔州

[编辑]

,漢陽。上。開元戶五千二百八十六。鄉十一。元和戶二千二百六十二。鄉十二。三漢安陸縣地,晉於今州西臨嶂山下置沌陽縣,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為。後郡又移理夏口,沌陽縣屬郡下不改,入陳廢,隋開皇九年置戍,十七年廢戍,改置漢津縣,屬沔陽郡,大業二年改為漢陽縣。武德四年,分沔陽郡於漢陽縣置沔州及縣,並自臨嶂山下改移於今理。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二百四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三百九十三里。東渡江至鄂州七里。西北至隋州四百三十五里。東北至黃州二百二十里。西至復州竟陵縣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安州二百八十里。西取桐塚路至復州四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項:白紵布一端。元和貢:麻貲布一端。管縣二:漢陽,𣿭川。漢陽縣,郭下。縣本末已具州序。

魯山,一名大別山,在縣東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水,山上有吳將魯肅神祠。臨嶂山,在縣西六十里。

大江水,南自復州沔陽縣界流入,去縣東二十步,東北流入黃州界。漢水,一名沔水,西自𣿭川縣界流入,漢陽縣因此水為名。卻月故城,在縣北三里。劉表將黃祖所守處。

𣿭川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陽縣地,武德四年分置𣿭川縣,因𣿭水為名也。內方山,在縣南九十里。

小別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春秋「吳伐楚,令尹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即此也。𣿭川水,在縣南二里,西北自鄂州界流入。

赤壁草市,在縣西八十里。古今地書多言此是曹公敗處,今按三國志,劉表卒,其子琮代立,在襄陽。劉備屯樊,琮降曹公,備隋南走。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備先據得之,自當陽倍道追備,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備,至巴丘,遂至赤壁。孫權遣周瑜、程普各領兵萬人,與劉備來敵曹公,遇於赤壁,因風縱火,曹公大敗,遂取華容道步歸,退保南郡。瑜等復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自徐北歸。據此而言,則赤壁不在𣿭川也。何則?曹公既從江陵水軍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軍敗引還南郡,周瑜水軍退,並是大江之中,與𣿭川殊為乖繆。蓋是側近居人,見崖岸赤色,因呼為赤壁,非曹公敗處也。

安州

[编辑]

,安陸。中府。開元戶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二。鄉十五。元和戶九千八百一十九。鄉三十五。

春秋時鄖國,後為楚所滅。漢為安陸縣,高帝六年分南郡置江夏郡於此,領縣二十四。後漢移理沙羨。曹魏齊王芳時,王基為荊州,自城上昶,徙江夏郡理之,以逼夏口,在今州西北五十三里上昶故城是也。江夏郡自後漢末當吳、魏二國之境,永嘉南遷後又當苻秦、石趙與東晉犬牙為界,自後魏、周、隋與宋、齊、梁、陳交爭之地,故江夏前史所載,或移於沙羨,或移於上昶,或移理魯山城。南北二朝兩置江夏郡。吳理武昌,曹魏與晉俱理安陸,故漢所理江夏郡前書多言在安陸。其雲夢縣東南四里溳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周所理。據山川言之,此城南近夏水,餘阯寬大,則前漢江夏郡所理也。宋武帝分江夏置安陸郡,後魏大統十六年改為安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黃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鄂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復州二十里。西北至隋州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沔州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紵布一十八匹。賦:綿,紵。元和貢:紵布一十匹。管縣六:安陸,應山,雲夢,孝昌,吉陽,應城。

安陸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江夏郡。隋改屬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溳水。

陪尾山,一名橫山,在縣北六十里。禹項去「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即此也。

溳水,故清發水也,西北自隨州流入注於沔,謂之鄖口。春秋「吳敗楚於柏舉,從之,及於清發」,是也。

雲夢澤,在縣南五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傳》云:「楚有七澤,其小者名雲夢,方九百里。」《左傳》云「雲阝子之女,棄子於夢中」,無「雲」字。「楚子濟江入雲中」,復無「夢」字。以此推之,則雲、夢二澤,本自別矣。而《禹貢》及《爾雅》皆曰雲夢者,蓋雙舉二澤而言之,故後代以來,通名一事,左傳曰「畋於江南之雲夢」,是也。

應山縣,中。南至州一百八里,本漢隨縣地,梁大同,以隨州北界應濃山戍置應州,又分隨縣置永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永陽為應山縣。石龍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有石盤回屈曲若龍形。

禮山關,上禮山縣為名,武德八年縣廢,即齊誌所謂武陽關也。在州東北二百四十里,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

百應關,按圖經云:「昔有應息其上,故以為名。」在州東北二百里,在縣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禮山關一百里。

平靖關,因古平靖縣為名,後魏大統大統十七年置,隋大業二年廢。齊誌雲義陽有三關,此則其一。在州北一百七十里,在縣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百應關一百六十里。

雲夢縣,中。北至州七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後魏大統末於雲夢古城置雲夢縣。雲夢澤,在縣西七里。

孝昌縣,中。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宋於此置孝昌縣,屬江夏郡,即隋改安州也。

吉陽縣,中。西至州一百三里。三漢安陸縣地,梁於此置平縣,其故城今理是也。西魏改為京池縣。隋大業二年改為吉陽,因縣北吉陽山為名。

應城縣,中。東北至州八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宋於此置應城縣。

故浮城縣,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即古蒲騷城也,左傳「莫敖狃於蒲騷之役」,「鄖人軍於蒲騷」,是也,後魏於此置浮城縣,隋廢。孔山故城,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

平靖故城,在縣上十里。吉陽故城,在縣北五十里。

黃州

[编辑]

,齊安。下。開元戶一萬三千七十三。鄉二十八。元和戶五千五十四。鄉一十八。

本春秋時邾國之地,後又為黃國之境。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為江夏郡西陵縣地。魏為重鎮,文帝黃初中,吳先揚言欲畋於江北,豫州刺史滿寵度其必襲西陽,遂先為之備。權聞之,尋亦退還。後吳克邾城,使陸遜以三萬入城而守之。至晉為西陽國,封子弟為王。蕭齊於此置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黃州,因古黃國為名也。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八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七十里。東南至蘄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鄂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大江一百步。至安州三百一十里。北至光州三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紵貲布十匹。賦:絹,布,綿,麻。管縣三:黃岡、黃陂,麻城。

黃岡縣上。郭下。本漢西陵縣地,故城在今縣西二里。蕭齊於此置齊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黃岡,因縣東黃岡為名。

大江水,西自黃陂縣界流入,經州南一百一十八里,東入蘄州界。

古邾城,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古邾國也,後為楚所滅,漢以為縣。西陽故城,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漢縣也,屬江夏郡。大活故城,在縣北二百三十五里。隋於置關鎮。

黃陂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周大象元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隋初改為鎮,後復為縣。

白少關,西至大關六十里,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北至光州界二十五里。

大活關,東北至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安州禮山關一百里,在縣北二百里。

大江水,在縣南一百二十九里。西南自江夏縣界流入,又東入黃岡縣界。

武湖,在縣南四十九里。黃祖閱武習戰之所。後宋謝晦舉兵叛,為檀道濟所破,敗走武湖戍,生執之,即此地也。

龍驤水,在縣南七十二里。相傳晉龍驤將軍王濬率舟師伐吳,屯軍於此。

石陽故城,在縣西二十三里。吳聞魏文帝崩,征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即此也。安昌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高齊築,以捍陳寇。

麻城縣,中。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西陵縣地,梁於此置信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麻城縣。

龜頭山,在縣東南八十里。舉水之所出也。春秋吳、楚戰於柏舉,即此地也。

陰山關,西至穆陵關一百里,在縣東北一百里,在州東北二百里,北至光州殷城縣二百里。

穆陵關,西至白沙關八十里,在縣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

蘄州

[编辑]

,蘄春。上。開元戶二萬六千八百九。鄉五十一。元和戶一萬六千四百六十二。鄉五十一。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戰國並屬九江郡。在漢為蘄春縣也,屬江夏郡。三國時屬魏,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呂蒙襲擊破之。後於此復置蘄郡。晉孝武帝改曰蘄陽,以鄭太后諱故也。高齊於此立齊昌郡,後陷於陳,改為江州。周平淮南,改為蘄州。

州境:東西三百三十九里。南北五百五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五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七百里。東北至舒州三百七十里。東北至壽州逾大山九百七十里。東北至江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黃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白紵細布。元和貢:白紵布一十一匹。管縣四:蘄春,黃梅,蘄水,廣濟。

蘄春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江夏郡,因蘄水以為名也。晉改為蘄陽,隋開皇十八年復改蘄春縣。蘄水,西南經縣三里。源出東北大浮山,一名蘄山。

翻車故城,在縣東南八十二里。九江王黥布背項籍歸漢,因築此城,城近翻車水,因以為名。

黃梅縣,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蘄春縣地,隋開皇九年置新祭縣,屬蘄州。仁壽元年改為黃梅縣,因縣北黃梅山為名。縣城,晉驃騎將軍郭默所築。

大江水,在縣南一百里。

太子洑,在江之岸。梁武帝初下建業,留丁貴嬪於此,生太子,因以為名。九江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漢九江王黥布所築。

蘄水縣,上。東南至州七十二里。本漢蘄春縣地,宋文帝於此置浠水縣。北齊改為蘭溪鎮,武德四年改為縣。天寶六年,以名重,改為蘄水縣也。

廣濟縣,中。西至州五十里。本漢蘄春縣地,武德四年以此地衝要,置永寧縣,天寶元年以名重,改為廣濟縣。江水,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積布山,在縣南一百里。南臨大江,壘石壁立,開如積布,故以為名,俗謂之積布磯。

岳州

[编辑]

,巴陵,下。開元戶九千一百六十五。鄉二十一。元和戶一千五百三十五。

本巴丘地,古三苗國也,史記「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春秋及戰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吳於此置巴陵縣,宋文帝又立為巴陵君,梁元帝改為巴州。隋開皇九年改為岳州,大業三年為羅州。武德六年,復為岳州。

州境:東西三百九十一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八百六十五里。西北至江陵府五百七十里。南至潭州五百五十里。西至灃州四百四十里。東北至鄂州五百五十里。北至復州沔陽縣五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綢紵布。賦:麻,紵,縑。元和貢:白紵練布七匹。管縣五:巴陵,華容,湘陰,沅江,昌江。

巴陵縣,上。郭下。本漢下雋縣之巴丘地也。下雋屬長沙郡,故城在今蒲圻縣界。吳初巴丘置大屯戍,使魯肅守之,後改為巴陵縣,自晉以後遂因之。蜀志曰「西增白帝之兵,東益巴丘之戍」。又周瑜卒於巴丘,皆此地也。昔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君山,在縣西三十里青草湖中。昔秦始皇欲入湖觀衡山,遇風浪,至此山止泊,因號焉。又云湘君所遊止,故名之也。大江,在縣北五里。

巴陵城,對三江口。岷江為西江,灃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

彭城洲,在縣東北九十四里。宋元嘉三年,荊州刺史謝晦反,台遣到彥之進討,軍次彭城洲,彥之軍敗,退保隱磯,即此處也。

侯景浦,在縣東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景既克建業,自統兵西趣荊峽,先遣其將宋子仙、任約襲郢州。湘東王繹令王僧辯拒之,景軍大敗,燒營退走。天監中,寶志道人為符書云:「起自汝、蔡,訖於三湘。」侯景果起於懸瓠汝水之南,而敗於巴陵三湘之浦也。

洞庭湖,在縣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二百六十里。湖口有一洲,名曹公洲。

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縣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俗雲古雲夢澤也,曹公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燒船,歎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㴩湖,一名翁湖,在縣南一十里,爾雅云:「河水決出還復入者為㴩。,」左傳定公四年「吳人敗楚於雍澨,五戰入郢」,即此是也。陶侃故城,在縣東北八里。

花容縣,中。東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孱陵縣地,吳分置南安縣。隋平陳,以縣屬岳州,開皇十八年改為華容縣。

方台山,在縣南三十二里。出雲母,往往有長四尺者,可以為屏風。掘時忌有聲音,則所得粗惡。

赤亭湖,在縣南八十里。侯景攻巴陵,遣將任約等入湖。湘東王使胡僧祐、陸法和夜以大艦遏湖口,因風縱火,鼓噪而前。賊窮聚湖中,俄然崩潰,即此也。

赤亭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城據絕景原,三面臨水,極為阻隘。梁湘東王遣胡僧祐據城,以擒任約。

湘陰縣,中下。北至州三百三十里。本春秋時羅子國,秦為羅縣,今縣東北六十里故羅城是也。宋元徽二年,分益陽、羅、湘西三縣立湘陰縣。玉笥山,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屈原放逐,居此山下而作九歌焉。

湖水,南自長沙縣界流入,又北入青草湖。昔王延壽有異才,年二十而得惡夢,作夢賦。年二十一溺死於湘浦,即斯川也。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了了見底。

汨水,東北自洪州建昌縣界流入,西經玉笥山,又西經羅國故城為屈潭,即屈原懷沙自沈之所,又西流入於湘水。腕二妃塚,在縣北一百六十三里青草湖上。

屈原塚,在縣北七十一里。

沅江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七十里。本漢益陽縣地,梁元帝分置重華縣,隋平陳改為安樂縣,開皇末又改為沅江縣。

關州,在縣燕南五十八里。建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得蜀,使使求還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乃相與。權患之,遣呂蒙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此州蓋羽屯兵之處,故以為名。

沅江水,西北自龍陽縣界流入。與華容縣中分為界。

昌江縣,中下。西北至州六百五十里。後漢分長沙為漢昌縣,孫權改為吳昌縣。神龍三年,析湘陰於故吳昌城改置昌江縣。

汨水,在縣東北四十里。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