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發源於印度嘅宗教,係東亞同東南亞嘅傳統宗教

佛教粵拼fat6 gaau3)係由古印度釋迦牟尼(即係佛陀)響公元前6世紀以前建立嘅宗教,同基督教伊斯蘭教同埋印度教並列做世界四大宗教。喺哲學上,佢係無神論嘅一種,講求嘅係醒覺。古代佛教係用梵文或者巴利文傳教嘅。

佛教

『佛』(或者佛陀)嘅意思係有悟覺者,而『教』就可以理解為宗教教育,大意係佛陀對大眾嘅一種普遍而傳承嘅教育。佛教極重視人類心靈嘅進步同覺悟,大眾嘅一切煩惱(苦)都有因有緣嘅,『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同埋其他眾生一樣,沈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咁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嘅聖人(佛陀辟支佛阿羅漢)先至能夠脫離生死輪回,達到涅槃(清涼寂靜之意,即再冇煩惱),釋迦牟尼喺35歲時就成咗佛,對世人宣傳佢所發現嘅真理。佛教徒嘅目的即係從佛陀嘅教育(正法)裏頭,睇透苦迫同「自我」嘅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同埋苦楚、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現代佛教可分為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兩大傳承,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因此可以話係分為三大傳承(詳細嘅分類請睇佛教宗派)。南傳佛教大致上就係上座部佛教,北傳佛教大致上就係大眾部佛教,包括大乘佛教(主要係漢傳佛教),同埋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主要係藏傳佛教)。各傳乘響佛教嘅根本教義基本上冇乜區別,響修行特色上同一啲理論上則略有區別,以菩薩行理論嘅區別最為明顯。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響中國大陸(30%)、台灣(28%)、日本(71%)、韓國(23%)、蒙古(93%)等東亞地區以及泰國(94%)、柬埔寨(93%)、緬甸(90%)、越南(50%)、斯里蘭卡(70%)等東南亞國家,喺歐洲美洲大洋洲同埋非洲都有好少量嘅信徒。佛教徒個總數有七億咁多,佔世界總人口嘅11%。

歷史

編輯
内文:佛教史
 
香港嘅寶蓮寺大佛

佛教由古印度嘅悉達多(尊稱釋迦牟尼佛或佛陀)響 35 歲時創立,由於釋迦牟尼佛嘅生死年代講法有兩種(睇釋迦牟尼佛篇文),佛教開始嘅時間亦有兩種唔同嘅睇法,一種認為係西元前523年5月月圓嗰日,另一種認為係喺前589年或者前588年。當時釋迦牟尼佛響菩提樹下面悟道,創立佛教,喺其後嘅幾十年中渠雲游四方,度化好多好多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大。

釋迦牟尼入滅(涅槃)之後,眾弟子整理出佢嘅言行同教理,通過幾次彙集,編成經、律、論「三藏」。之後佛教喺古印度發展非常快,到咗孔雀王朝阿育王嗰陣時,大力弘揚佛教,成為咗國教。隨形勢發展,逐漸修正並發展咗釋迦牟尼佛嘅學說,分化為18個部(有人講係20個部)。1世紀時就產生大乘佛教

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南傳佛教(又稱小乘佛教)主要影響泰國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地。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又分為兩個支派,一個經喀什米爾高原到達新疆,喺東漢時傳入咗中國,形成漢傳佛教,後又傳入朝鮮日本同埋越南;另外一支則主要響西藏地區傳播,稱為藏傳佛教,後來又傳入埋蒙古中國東北等地區。

傳統嘅社會階級制度

編輯

印度教信奉神靈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嗰啲神靈嘅祈禱,就可以得到種種好處,所以就逐漸出現咗各種祭祀方式,同埋對各神靈贊詠,收尾又進一步變成四種《吠陀》。

玄奘法師嘅名著《大唐西域記》咁樣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因為古印度社會響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方面長期存在鬼死咁多差別,慢慢就分化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同埋首陀羅四個唔平等嘅階級,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市農工商,首陀羅係貧窮嘅自由民,但係地位好接近奴隸。除此之外重有一個「賤民」階級,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 唐朝留學印度嘅義淨法師喺《南海寄歸內法傳》內記載:「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余三姓同行。」(印度古來譯作天竺,有東、南、西、北、中之分,稱為「五天」。)甚至當時大眾認為,渠哋嘅「梵天祖公」喺創造人時,婆羅門係從口中生出嚟,剎帝利係從膊頭生出嚟,吠舍係從肚度、首陀羅從腳底、賤民由地下嚟。時至今日,雖然經過咗聖雄甘地嘅不懈變革,種姓制度依然籠罩喺印度社會嘅上空。

反吠陀嘅思潮

編輯

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後五世紀,出現咗各種非婆羅門思想,主要有以下六個流派:

  1. 阿耆多派:渠哋認為人由四大元素組成,否認靈魂,反對祭祀,具有唯物論嘅思想,以追求現世快樂為目的;
  2. 散惹夷派:渠哋主張對一切問題不作決定之說,認為哲學辯論,得唔到最後嘅解答同埋知識,係一種主觀主義學派;
  3. 末伽梨派:渠哋主張冇業報,一切修行都係徒勞,只要經過好多世,大家都會解脫,屬於定命論者
  4. 不蘭迦葉派:渠哋亦係否認善惡報應,否認社會道德,主張縱欲
  5. 波浮陀派:佢哋認為人由地、水、火、風、樂、苦、命等七大元素組成,元素分離就係死亡,爾元素係永存嘅,具有唯物思想
  6. 尼乾子派:渠哋主張通過苦行,來加速受業報,從而更快解脫。渠哋嚴禁祭祀,殺生當然嚴格禁止,有啲甚至連衫都唔畀着,畀人戲稱為裸行外道,收尾嗰一派發展成為奢那教,喺當今嘅印度,重有一定嘅影響力。

基本教義

編輯
内文:佛教術語

六道輪迴

編輯

佛教認為一切有情嘅眾生都響天道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同埋地獄六道中生死流轉,係永無止境嘅。

四諦

編輯

根据佛教,佛陀一世所教嘅内容主要係知苦同埋滅苦四諦學說係佛教教義嘅精神核心。

  • 苦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邊一個都免不了有生老病死同埋鬼死咁多苦難。呢啲苦難唔會因為人嘅死而結束,因為人死咗之後並唔係徹底咁消失,依然會響六道中輪迴不息,無論響天堂、地獄亦或係人間,苦總總會存在,只係程度唔同。佛教重認為,世間嘅萬物都係變化無常,冇永恆嘅嘢,呢個就叫做無常。對眾生來講,呢種永無止歇嘅變化本身就係一種痛苦。
  • 集諦:集諦就係講苦產生嘅原因。佛教認為世上既冇無因之果,亦冇無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痛苦,都係由於喺無盡嘅輪迴過程中,響貪、嗔、痴呢三毒嘅驅使下做出好多嘅,呢啲業積累起身成為咗未來嘅苦因。
  • 滅諦:佛教認為只要係響六道中輪迴,就無法子避免到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同埋徹底咁解脫,只有一個辦法,就係諗法子脫離輪迴。
  • 道諦:為咗脫離輪迴,唯有進行修行。佛陀畀咗三個方法,即係戒、定、慧呢三學。從四念處開始,到八正道,一共有三十七道品嘅次第修行,就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咁從輪迴中解脫出嚟。

佛教理論嘅進展

編輯

以上所講嘅四聖諦係響佛陀在世時對啲弟子宣講嘅教義,呢啲教義收尾就被稱為原始佛教又叫做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編輯

響佛教建立咗大約五百年之後,大乘佛教響印度興起咗,佛教理論又有咗好大嘅發展。

如果話原始佛教嘅核心係「苦」字,大乘佛教嘅核心就係「空」字。 大乘佛教認為響呢個世界,無論係有情眾生或係物質元素,乃至時間空間,都係畀人所感知到嘅假象,並非真實存在。所以要想解脫苦困,唔一定非要按照佛陀所講嘅從六道中徹底脫離,因為所謂「六道」,甚至乎「苦」本身,響大乘佛教睇來都不過係人所感知嘅假象。而且就算一朝從六道輪迴中脫離出嚟,成為咗阿羅漢,按照大乘佛教嘅標準來睇都最多係暫時脫離咗痛苦,根本唔係真正咁解脫。

大乘佛教認為,人只要證得空性,當下就係解脫。而真正徹底嘅解脫,只有成咗佛先至能夠達到。眾生都應該成佛,眾生亦都能夠成佛。當然眾生響成佛之前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嘅時間進行艱苦嘅極為修行。以咁樣成佛為最終目標嘅修行緊嘅佛門弟子被稱為菩薩

密宗佛教

編輯

大約係公元6、7世紀,大乘佛教喺印度逐漸衰落,密教開始興起。密教(或密乘金剛乘),係佛教吸收咗印度原始嘅婆羅門教,裡面嘅一啲思想理論同修行方法之後產生嘅。密教認為,原來嘅大乘佛教同小乘佛教都係佛陀嘅方便講法,但就唔係佛嘅真實義諦。甚至歷史上嘅釋迦牟尼佛,喺密乘來睇亦祗係佛嘅應化身啫。佛陀嘅真實教義,一般啲信徒係冇辦法接受,祗能由師傅秘密傳授畀有資格嘅弟子。

密乘嘅修行方法主要有「持咒」、「灌頂」加持等等,如果修行得好嘅話,就可以即身成佛。

禪宗思想

編輯

禪定本來係大乘佛教嘅一種修行法門。喺南北朝時期,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到達中國並創立咗禪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嘅禪宗法門。禪宗認為解脫唔喺身外,亦無須借助經典嘅指導。解脫之道就喺人嘅內心,只要能夠放低執着,放低自我,就係解脫。

禪宗後來喺中國嘅發展非常興旺,而禪宗思想本身亦經歷咗好大嘅發展,並且對中國嘅文學、藝術、思想文化等等產生咗唔少影響。

淨土信仰

編輯

淨土宗亦係大乘佛教嘅一個宗派,因為提倡淨土法門而得名。淨土法門主要係強調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嘅信仰。

淨土思想認為,極樂世界嘅教主阿彌陀佛曾經發願話:祗要眾生虔誠噉念誦阿彌陀佛嘅名號,內心真切噉希望喺死後往生到極樂世界(淨土),噉喺臨終嘅時候佢就會被阿彌陀佛接引去嗰度,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之苦。極樂世界,顧名思義係一個非常美好嘅地方,眾生喺嗰度會繼續修行直到成佛。

淨土思想號召人人念佛,死後往生淨土,並且認為呢條路係最簡單、最快同最穩陣嘅。

喺漢傳佛教各個地區嘅佛教宗派之中,具有淨土信仰嘅人係最多。

佛教信徒

編輯
内文:佛教徒

一般來講,皈依佛教嘅人就係佛教徒。佛教徒分為「出家眾」同「在家眾」兩大類。

出家眾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

在家眾包括:優婆塞優婆夷

佛教徒要遵守嘅戒律

編輯

喺皈依之後,在家眾嘅居士同居士女可以揀係咪遵守五戒。五戒分別係唔殺生、唔偷嘢、唔邪淫、唔妄語、唔飲酒。唔殺生係為咗培養慈悲心,而妄語亦包括兩舌、惡口、綺語。偷嘢同邪淫係世間法禁止嘅罪行,至於唔飲酒,並唔係因為酒後亂性導致破壞團體生活嘅秩序,而係因為酒精麻醉嘅作用影響智慧嘅獲得。唔遵守呢五戒並唔影響佢哋成為佛弟子。在家眾可以持嘅戒律除咗五戒之外,重有八關齋戒,另外大乘佛教嘅在家眾可以持菩薩戒。喺一啲東南亞國家,亦有在家男眾短期出家(持出家戒)以獲得功德嘅習俗[1]

佛教嘅影響

編輯

佛教響亞洲國家嘅影響最深,佛教思想已經融入咗信仰佛教國家嘅人民生活當中。但係響印度,佛教嘅影響力就日趨衰落,佛教徒僅佔印度人口0.6%,分佈好鬆散。佛教對盛行嘅國家同埋地區都有過好大嘅影響。包括文化藝術等好多領域。

美國大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006年9月14號指出近年嚟佛教響美國發展得好快,信徒有成 150 萬左右,係美國第 4 大宗教,其中有三份之一係後尾改信佛教嘅。並指出「佛教最吸引西方人嘅地方係,啲人認為好似達賴同埋一啲咁傑出嘅佛教大師喺社會貢獻佢哋嘅智慧,唔係單純去要求人哋信啲乜嘢。」

佛教典籍

編輯
内文:佛經一覽

佛教嘅典籍包括經、律、論三藏,佛經係佛說嘅經典。佛教三藏嘅全集就稱為大藏經

佛教宗派

編輯

大乘八宗:

小乘六宗:

另有比較少人講嘅三階教

相關

編輯
  1. James A. Benn; Lori Meeks; James Robson (2009-09-10).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Places of Practice. Routledge. pp. 151–152. ISBN 978-1-134-00991-6.

睇埋

編輯

佛教文獻

編輯
  •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 印順《印度佛教史》
  • 印順《中國禪宗史》
  • 湯用彤 (1938)《漢魏两晉南北朝佛教史》
  • 平川彰 (1979)《印度佛教史》ISBN 986-7892-66-6
  • 周叔迦《印度佛教史》
  • 藍吉富 ( 199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全套10卷. 台灣.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ISBN 95799821-0-4
  • 賴永海 ( 2000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全套8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28707
  • 任繼愈 (1981-88)《中國佛教史》1-3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 7500401787.
  • 杜繼文 (1988) 《佛教史》
  • 方立天 (2004)《中國佛教簡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801232281.
  • 賴永海(2010)《中國佛教通史》全套15卷
  • 季羨林(2013)《中华佛教史》全套11卷
  • 魏道儒(2015)《世界佛教通史》全套14卷 15冊
  • 野上俊靜 著 聖嚴法師 譯 (1993)《中國佛教史概說》ISBN 957-05-0812-4
  • 鎌田茂雄 著、關世謙 譯 (1986-2012) 《中國佛教通史》1-6卷. 臺北: 佛光出版社
  • 任傑《略講觀修三寶功德及其意義》
  •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 北京出版社 ISBN 7-200-04718-X
  •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ISBN 957-598-209-6
  • 聖嚴法師《菩薩戒指要》ISBN 957-8473-09-5
  • 吴汝鈞《佛教的當代判釋》

出面網頁

編輯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